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在黄州之贬的第三个春天,于沙湖游玩时突遇大雨。同行者皆因无雨具而显得狼狈,唯独苏轼泰然自若。雨过天晴后,他感慨于人生的坎坷与自然的变幻,挥毫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词首“莫听穿林打叶声”,既描绘了雨骤风狂的场景,又表达了苏轼对外物不萦于心的豁达态度。紧接着,“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展现了他在雨中悠然自得、从容前行的形象,与同行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
“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以竹杖芒鞋的简朴装备,面对风雨的洗礼,却感到比骑马还要轻松自在。这不仅是对自然风雨的挑战,更是对人生坎坷的超然态度。而“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更是将眼前风雨扩展到整个人生,表达了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无畏与超脱。
“山头斜照却相迎”,描写了雨过天晴后的景象,与上阙的风雨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的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点出了全词的主旨:自然界的雨晴本是寻常,人生中的荣辱得失亦无需过分挂怀。苏轼以这种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