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学生来上课,一般都是妈妈接送,家长会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妈妈的身影。前台接待前来咨询的家长,妈妈是主力军。即使偶尔是爸爸来咨询,给出的回复都是回家跟老婆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每个家庭的育儿大权都是在妈妈手里,而大部分爸爸都去哪里了呢?可能不是在赚钱就是在赚钱的路上。
育儿这件事难道只要妈妈参与,爸爸给钱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在育儿这件事上,钱能解决的反而是小问题。
《都挺好》里的苏明成最初啃老,不愿意承担责任全是拜苏母所赐。苏爸在育儿这件事情上基本没有任何话语权,他只是赚钱机器,其他时间基本都是看苏母的脸色行事。每次苏明玉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苏爸,苏爸要么借口上厕所,要么有事,从来都不能挺直腰杆,行使一下做爸爸的权利和义务,不肯为女儿声援。
苏明成因为殴打明玉被关进了拘留所。苏明玉答应和解的前提是苏明成必须当面读一封道歉信并允许苏明玉拍摄视频。苏明成回家后因为这件事情耿耿于怀,搅得苏爸不得安宁。苏爸管不了明玉,只能打电话向苏明哲求助。而苏明成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反复唠叨“如果我妈还在,我绝对不会被苏明玉欺负成这个样子”。
一直以来,苏母都是苏明成的保护伞,苏母不在了,明成很伤心,因为今后没有人保护他,让他仰仗了。因为苏父在育儿这件事情上的长期缺失,导致孩子直接忽视了他的存在,他的不作为也直接导致孩子们都不听他的话,不愿意听取他的建议,他完全没有做爸爸的威严。
苏母对明成的骄纵,让他养成了凡事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别人。苏明哲提出给苏爸买房,明成花父母的钱最多,却不主动提出承担一部分费用。即使朱丽提出了出钱,明成也是拒绝的态度。出了问题他只会推卸责任,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这也导致他和朱丽的婚姻走向了终结。
育儿本来就是类似一个阴阳融合的过程。妈妈带孩子过程中教给了孩子细腻和柔软,让Ta明白要关心他人。父亲则是交给孩子力量、坚强和责任。这两者谁都无法取代谁,只能共同促进。任何一方的长期缺失,都会造成孩子人格发育额不健全。
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吃饭,她提起堂姐的儿子。孩子的爸爸因为军人身份,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长期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带孩子这件事长期由奶奶和妈妈负责。明明是男孩,却越长越像女孩。爸爸回家看望儿子,还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娘呢?
一个男孩长期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又能如何培养出男子汉气概呢?即使家里有爷爷或者姥爷守护,但他们因为年龄的关系,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力量和他们所崇拜的男子汉气概。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双方都要轮流陪伴孩子。张思莱在《育儿手记》里提到自己的大外孙出生后,她要求每天女儿或者女婿必须有一个人陪孩子吃晚餐。女儿和女婿各自协调时间,做到了这一点。陪伴孩子不是父母一方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要尽力协调,双方中的一方还是可以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其次,爸爸要多陪孩子玩耗费“体力”的游戏。爸爸的力气明显要比妈妈大。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能从爸爸身上感受到力量和强壮。而这种体验妈妈无法给与孩子。同样的体力游戏,妈妈和爸爸给孩子的感受不同,大宝经过几次这样的折腾,每次玩这种游戏会跑向爸爸,要求爸爸跟她互动。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参与和指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爸爸在育儿这件事情要积极参与才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