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二)
Mar.19 博士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愣住了

Mar.19 博士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愣住了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05:00 被阅读0次

    万卷好书285《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六章 《国语》1:《国语》是儒家经典吗?

    文/杜豆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话出自《论语》孔夫子之口,意思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春秋那会儿,说的是各人要守礼本分,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尽心尽力,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随意插手。现如今,这个词儿已经被泛化成了另一种意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词儿,是想说说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我工作的单位是个人数不多的研究院,别瞧人少,个个精干,因为背靠着国务院一级单位,聘请的研究人员都是领域里拔尖的人物,单学历是博士的都占了一半以上。

    前一段,院里有个课题开报告会,我负责组织。会议筹备期间,负责课题研究的博士——一位经验丰富的公共管理专家,到我办公室交流,无意中看到我桌上放了本《国语》,忽然问我:“ 这本书是儒家经典吗?我以前怎么没看过?”

    我愣了愣,有点诧异,竟然下意识地脱口而出道:“不会吧?” 他发现我表情不对,有点尴尬,赶忙谦虚而真诚地笑言道:“真的,我是第一次见这本书,看来,我这么多年的书是白读了。” 我只能哈哈着回应说:“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您专业强就行了,您要什么都懂,我们还活不活了?”

    或许,博士是故作谦虚也不可知。不过,我的确发现,很多高学历、高地位的人,未必真的读过多少经典好书。

    社会大分工不仅分离了职业,也已经让知识碎片化了。像《国语》这样经典的书,博士们都难得一读,中国文化的传承,的确是有点儿让人感叹了。

    好了,感言少发,行胜于言,咱们还是言归正传。

    从今天开始,我就来普及一下这部《国语》,至少让你不再问出“《国语》是儒家经典吗?”这样的问题。

    2

    《国语》是儒家经典吗?

    《国语》当然是儒家经典。

    一说儒家经典,很多人会想到儒学十三经,其中,《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但是,儒家经典当然不单单只有这十三经,它们不过是典型代表而已。

    一直以来,《国语》就有个小名——《春秋外传》。过去的“传”可不是如今人们理解的“传记”,是给“经”做注释的文献,类似如今给文言文写的白话本。《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做的正史“内传”,而《国语》则是为《春秋》所作的“正史之外的记载”。

    也就是说,《春秋》是孔子编写的正史,《左传》是《春秋》的注解本,《国语》则是《春秋》的补充资料。《左传》和《国语》都是拿来解释《春秋》的,怎能不是儒家经典呢?

    那么,读《国语》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还真有。认识一个人,要认识他的本质。搞明白《国语》,也先要搞清楚它的性质,也就是它到底是什么?

    最为学术界广泛公认的说法是:《国语》是春秋时期各国史料的汇编。

    不是说是“传”吗?怎么又成了汇编?

    其实,这并不矛盾。“传”是用来表明它和《春秋》以及《左传》的关系的,但并不能说明它是什么。就好像你叫张三,你是张四的哥哥、张二的弟弟,但并不能说明你本人是什么样的。

    《国语》

    3

    说《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就要涉及到下面这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国语》的文体——“语”。“语”是春秋年间记录君臣治国之谈的文体。

    翻开《国语》,各卷的卷名就是《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在《国语·楚语上》中有一篇《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讲到了先秦时期关于王侯继嗣教育:“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意思是,教育太子读《语》,让太子明白道德的重要性,懂得先王致力于用美德治民的道理。这说明,楚国的《语》是拿来记录先王先德治国言论的。

    “语”这种文体加上国名,就成了各国的《语》。这些《语》在史官们手中流传、按国别编撰后,就成了现在你看到的《国语》的本源。

    因此,国语的内容很杂,国家成败的教训、名言名句的警示、天时人事的道理、阴阳节气的和谐、各国之间的交流等等,不一而足。但编入《国语》的,还是有标准的,基本都是为了给王侯们治国做参考,以史为鉴,献计献策。

    第二个要点,《国语》是“史料汇编”,而不是“史书著作”。

    无论《春秋》还是《左传》,都是一笔笔作出来的。《国语》不同,它本身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史官起草的,编者只是从各国的典籍中,将其选出来、然后编辑加工后而成。

    既然是汇编,自然就要有重点、有目标,同时还要根据素材来选料。

    因此,你才会在今天的《国语》中,看到的都是西周、东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相对更重要且史料充足的诸侯国,而那些比较弱小的卫、蔡、陈、宋,或者较为偏僻的燕、秦等国的《语》并没有收入其中。而且,即使选入其中,各国所占比重也有很大悬殊,象《晋语》就占去了9卷之多,而《郑语》只有寥寥两篇。

    同时,《国语》是不成系统的“史料”,不是前后有联系的整体史书。

    除了《晋语》以及《吴语》、《越语》的某些材料有些联系外,你在《国语》里看到的绝大数,都可以独立成篇,不需要有上下衔接,更没什么前因后果。

    4

    第三个要点,《国语》是原汁原味的史料。

    《国语》没有对选编的材料进行统一的文风改造和加工提炼,从《国语》的编撰上,你可以明显感觉出文章篇幅不等、水平不一。编者看重的是这些材料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而不是语言的精雕细琢、情节的精彩绝伦,这和《春秋》、《左传》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你还会在《国语》中发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记载,或者史料之间的相互重复。甚至,即便是同一国的《语》,记载也会有不同。

    比如,《越语上》中描述的灭吴主谋是勾践,勾践战败栖于会稽,文种卑辞厚礼向吴王求和,伍子胥力谏夫差灭越,越人以美女计成功议和,之后,勾践休养生息,积极谋划,最终灭了吴国,范蠡这样的重臣在其中连出现机会都没有。但《越语下》却完全不同,八篇记载全部是范蠡和勾践谋划灭吴的言论,显然突出的是范蠡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这只能说明,这些文章是分别由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不同史官在不同时代所写的,而编者几乎是将它们原封不动地编了进去。

    最终,这部《国语》是这样出台的:王侯将相士大夫们就时事发表言论;各国史官将这些言论分别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形成本国的史料;这些史料被战国早期某位史官汇编为一书,就是《国语》。

    《国语》是儒家经典、是各国史料汇编。你GET到了吗?

    《越王勾践》剧照

    (未完待续)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ar.19 博士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愣住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oo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