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武汉人,怕不怕被外地人歧视?被外国人歧视?”
“我不怕。但我介意。”去年武汉封城期间,坚持工作的外卖骑手老计严肃地说。
当时的他,把摄像头装在头盔上,记录下那个时候的武汉的一面,并上传到网,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武汉,而不是凭着揣测,对武汉妄加评论。
但不管是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里,武汉、武汉人似乎成了罪魁祸首,是人们谈之色变的对象。
“武汉人在那段时间里真的付出太多,被那样骂,对武汉很不公平。”老计如是说,他还特意发微bo骂了特朗普。
从整个疫情发生,到武汉解封,武汉外的人看武汉,有同情、担忧、焦虑、害怕甚至是仇视,更多的是祝福和关怀,但身处武汉城中的人,经历和感受则要深刻得多。
病愈后回到家中的老阿姨,却不得不面对多年老邻居侧身避开的尴尬和难堪;几个月没见上面的情侣终于见了一面,准备结婚,想去外面走走,但又“自知自觉”地表示,作为武汉人,还是不太适合到处跑。
……
类似的例子不会少,国内有,国外更甚。排斥和歧视,也许是比病毒更让人心寒的行径!
与之相对的,是人们的对抗,或者,更应称之为生存。
来自四川的奶茶店女店主,解封后,生意惨淡,难以为继,合伙人撤出,但她仍然坚持,不肯离开,因为她舍不得离开这里(武汉)。
居酒屋老板,同样舍不得关掉店,已做好心理准备,只要赚回食材的钱就可以。
艺术教育机构的老板,在拆店关门时,忍不住哭出声。
参与过火神山建设的工人,为了赶进度,曾三个通宵不睡。但谈起那次经历,坦言主要是看上了高出几倍的工资,毕竟他得养家糊口,而在解封后,他所在的公司同样面临倒闭的困境!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不可谓不大,能维持盈利的似乎只有口罩和防护服行业。
而对于小人物们来说,则是苦苦的支撑和无奈的挣扎。
……
除此之外,留给他们的,还有更多悲伤的记忆,甚而失去至亲的挥之不去的痛苦。
乐观的女护士,在疫情期间,为鼓励病人,带病人唱歌跳舞,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动病人的情绪和斗志。但说起那段日子,回忆起因此失去生命的患者,以及他们悲痛欲绝的亲属,她一度哽咽,因为太过沉痛,不愿再去触及、回忆。
纪伯伦说过:“当你的欢乐和悲伤变大的时候,世界就变小了。”
治疗伤痛的方式有不同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另一个在医院工作的女孩,她的外公在疫情中感染而去世,她母亲和二姨都在照顾外公时感染而隔离。
至亲离世,对活着的人来说,得承受巨大的无法言喻的痛苦。
但这个女孩,选择说出来。因为怕自己有一天会忘记。
她不想忘记。
……
以上所有情节,是纪录片《武汉,好久不见》中的大部分情节。
这纪录片是由日本导演竹内亮在2020年的6月拍的,那时,武汉已经解封近两个月。
在纪录片里,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觉,记录武汉解封后的生活。难得的是,导演很客观,没有多余的煽情或渲染情绪,只是真实而又多维度的记录武汉遭劫难后的生活,更关注他们内心真实的苦难与慰籍。
于武汉人来说,被这样记录,同样难得。无独有偶,在武汉开小店的一位老板,因为在疫情期间,坚持营业,甚至深夜不打烊,服务武汉人,让那段时间里没时间、没条件回家的孩子们不至于特。为了纪念店主的善举,在今年过年,零售通给他们拍了全家福,感谢她们为抗击疫情付出的努力。
好久不见,武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