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者: 小蜗的轨迹 | 来源:发表于2021-04-15 23:08 被阅读0次

    晚上七点准时上晚自习,学生们紧锣密鼓地在实训室做题,有参加技能大赛赛前集训的,也有正常课程实训的,学生中有合作学习,也有独立操作。这种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尝试不断总结出来的,效果不错。

    教学过程如下:

    1. 交付任务

    上课开始就以任务单的形式下发任务,引导学生读懂任务单、操作要求、计划用时等,让每位同学对将要完成的任务心中有数。

    2. 讲解实训任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

    为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每次实训任务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让实训过程更顺利,让实训效果更明显,相关理论知识点的讲解非常必要。讲解过程用时不能过长,否则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而且影响实训时间。值得注意的要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毕竟每个人的脑容量都是有限的。

    3. 学生实训

    领取任务并明确实训要求是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做成什么样,理解知识讲解则让学生清楚使用的是什么原理、方法,接下来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执行任务了。

    这一过程,老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既不能过多打扰学生,比如频繁提醒、纠错等,也不能不管不问,需要把握合理的“度”,即实训的难度与进度。

    实训过程,无论老师或者学生都要克服对失败的惧怕心理,每一个障碍可能都隐含着或者对知识点没理解透或者操作不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一次就增加了两次实机会。

    4. 收集问题并汇总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一次实训任务,学生都会出现诸多问题,有些是普遍性问题,有些则是个性化问题;普遍性问题需要老师面向整体指导解决,个性化问题需要老师个别指导解决。

    每次实训课结束前必须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汇总整理,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学生中间互通有无,避免其他同学重蹈覆辙。

    5. 鼓励引导学生教会学生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教学生的效果有时候比老师教学生的效果好,尤其在实训环节,或许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顺畅。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学生中间体现得非常明显。有些同学悟性很好,老师稍作点拨就能掌握要领并很快完成任务,而另一些同学的理解接受能力则稍微弱一些,此时,“小老师”们就有用武之地了。老师在这时候只需充分调动“小老师”的积极性就可以了,比如,有鼓励赞赏的语言等。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学习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同学向同学请教没有心理顾虑,张嘴就问,更容易学会;二是“小老师”通过教会“徒弟”,他本身对知识/技能掌握得更扎实——“教会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6.总结注意事项并布置下次任务所需知识的预习

    任何专业要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必然是通过一个又一次相互关联的实训/实践环节来实现的,所以一次实训任务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另一次实训任务的开始。课前预习能有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需要老师布置,更需要老师检查。

    如果把实训任务以竞赛形式组织,则学生无论在课前预习或是课堂表现都会更积极。当然,这需要老师在课前更细致地做大量工作。

    长期专注地投入到任何领域,你都会成为专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qs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