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 柳旁系马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18:00 被阅读0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400年前,一个相当逼格的朝代,涌现一群相当牛掰的书生,迷上一件相当闷骚的事情:咏月。

        那是在初唐,一枚小鲜肉在江边仰望明月,感怀斯人远去: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飞月”诠释聚散匆匆,“寒”字画龙点睛,王国维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可见即便最挑剔的导师,也只能奉上自己的膝盖。

        小鲜肉姓王名勃,初唐四杰之首,恃才傲物,但凭这句“江山此夜寒”,已足够配得上他的轻狂。

        但他却是可怜可叹之人,可叹的是他写下《滕王阁序》时年仅25岁,可怜的是一年之后自己便化作落霞,与孤鹜齐飞。不然,他很有机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月光男神。

        几十年后,有位大V发了一条朋友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细腻而不露痕迹,缠绵却不见感伤,情景交融,自然浑成,是公认的咏月名篇。

        大V叫张九龄,他或许以为,凭《望月怀远》足可吸粉千万,一举夺得老大的地位。他一定是忘了,自己生在唐朝,一个大师比歌伎还要多的年代。 

        一代宗师杜甫悠然掠过,深藏功与名,默默写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圣出品,自是精品。如果不是日后被众多月饼厂家用作“月是故乡明,饼是 * * 靓”,它绝对值得更高的逼格。

        杜甫能否凭此成为明月之王?答案是:想多了!这可是唐代,从来不存在无法超越的诗人。

      街尾青楼上,喝着花酒的大叔,目光穿过小轩窗落在夜空的白玉盘上,感伤吟道: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叔一定是忘了,自己的大手还搂在歌妓的小蛮腰上。 酒醒后,大叔也觉得自己人格有点分裂,于是又作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楼下粉丝尖叫连连,大叔意犹未尽,再来七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大V也许会凋谢,李大爷却永远是你大爷!这个神一般存在于唐朝的诗人,他的出手,终于可以宣布大家都洗洗睡了。

        然而,并没有!因为这个时候,隔壁老王出手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王昌龄的《出塞》,在后世诸多评论中,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位列绝句第一。看来,终于可以盖棺定论了!

      事实上,还没有!唐代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代,不仅没有无法超越的诗人,也从来不存在不可逾越的诗篇。

        几百年后,明朝的李攀龙在编《唐诗选》时,偶然从冷门的《乐府诗集》中发现一首诗,惊为天人,于是将其选入诗集。从此,这首诗便开始了它的逆袭之路。

        它是谁?它是《春江花月夜》,出自毕生只留存了两首诗词的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深沉、廖廊、宁静、意境空明,其实怎么解读都是多余的,你只需要知道后世对它的评价,只有五个字:“孤篇压全唐”。

        唐朝灭亡,书生们留下的诗篇却超越所有意识形态,留在时空中,成为不可逾越的存在。

        宋代,一群同样牛掰的书生誓言超越唐人,为大宋赢取月光宝盒。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尝试,他们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他们穿越时空到达1000年后的世界,学习了一个相当恐怖的新技能——供给侧改革。大体意思就是,诗已严重产能过剩,即时停产,转型绿色环保的……词。

        顿时,山河动摇,文人崛起,宋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毛滂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

        一众书生为赢得月光宝盒,纷纷启动开挂模式。可是他们悲哀的发现,碰上了神一样的对手,自己人生的顶点只不过是人家的起点。那人便是李煜,不是因为他是皇帝,而是因为他随随便便就能写出《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不仅空前绝后,还绝命。李煜在自己42岁生日会上作了《虞美人》,命南唐故伎咏唱,宋太宗大怒,赐牵机药鸠杀。“千古词帝”生于七夕,而又死于七夕。

        说道宋词,不得不提晏几道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名句,千古不能有二。结笔,所谓柔厚在此。真是大爱,好得一塌糊涂。甚至有点怀疑,当年那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只是因为作者叫当年明月。

        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有才华?令人嫉妒的是,人家是继承来的,出生已自带光环。他爹叫晏殊,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人。

        说了许久,唐诗宋词千千万,那首最适合中秋吟唱?到了这年纪,明白一件事。诗词最牛之处在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总有一首诗词,在你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时,就这样出现在你的世界里,戳中你心底最柔弱的那个地方。

        八月十五,想起一首诗,它没有欢聚,无关中秋。它在错误的时间出现,碰上了对的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置身边地,月色如霜,夜风依稀送来某人吹奏的,熟悉但迷茫的芦笛声,唤起出征将士不尽的乡愁。

        也许它还是今晚许许多多为了爱情、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理想,或激昂、或卑微、或从容地行进在征途中的离人最真实的写照。

相关文章

  • 一夜征人尽望乡

    父血母汗浸子心 累垮家乡老父亲

  • 一夜征人尽望乡

    1400年前,一个相当逼格的朝代,涌现一群相当牛掰的书生,迷上一件相当闷骚的事情:咏月。 那是在初...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首二句以对偶...

  • 一夜征人尽望乡

    文/鱼小躲 乡关盘桓上心间的时候,我只是 浅薄的路过了战事。那时,山那头是风沙,山这头是月牙儿。 远远的,会有士兵...

  • [古风]一夜征人尽望乡

    影影梧桐飘落幢幢孤灯的楼 瑟瑟枫叶摩挲落落荻花的秋 片片芭蕉奏响纤纤心事的离愁 点点露水映寒清清寂月的江头 零零碎...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中国诗歌集》DAG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夜征人尽望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uc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