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第一篇读书笔记。第一步终于艰难地抬起了一只脚,我允许自己随意一点,用自由书写的方式,能写什么写什么。不为分享给别人,权作帮自己消化书里的内容。
此刻想到了哪些关键词:乡村礼教,儒学,圣贤,修身正己,命运,家族,人物性格......
中国乡土社会是靠礼制的,人们遵循着生活的准则,即当时的礼教。白嘉轩身为族长在村里很有威信,因为他公正无私地执行着人们共同遵守的族规。我看到这礼教带给人们一种生活的秩序,家中的长幼尊卑,族中的人情往来与祸事应对,人们需要这样的一条准绳。同时这条准绳又给人带来一定的压抑和伤害,最明显的是女性的附属地位。娶来妻子死掉了,婆家几乎不会心痛,因为大家只当她是生养后代延续香火的工具,连娘家也不会觉得有多痛心;女人在家里只要闷声做家务、服侍一家老小就可以了,直到儿子娶了媳妇,地位才有一些提升,可以受人服侍,有颐指气使的对象了。女人只可以从一而终,哪怕因为给人当了小老婆被虐待,逃出来再嫁,会被人冠以荡妇的罪名,被族群中的所有人唾骂。黑娃循着内心里对小娥的感情,也被所有人认为是做了见不得人的恶事。小娥的生存需要,和黑娃的情感,与当时的礼教不符,所以他们被抛弃在族群的边缘。
人性中有争强好胜的一面,鹿白两家总在地位、财富上暗暗较劲,白嘉轩发家前使用小计谋与鹿家换地,这是较劲的起点,但白嘉轩此后没有做过不仁义的事情,而鹿子霖则一系列不地道。然而,他们的家庭都没有特别幸福和美。白嘉轩对事情的考虑基本上都是首先考虑族规和面子,极少考虑到人真实的情感和需要,鹿子霖则连基本的善心和底线都没有,连守寡的儿媳妇的便宜也要占。这两家的孩子应该在家里都没有感受到过真正的爱吧。而名儒朱先生的家庭则有实质性的和美,小说开始的部分对朱先生的妻子的描述是比结婚前胖了一些,也熏染出一丝大气沉静,末尾描述朱先生去世前和妻子亲昵柔和的相处,两个儿子带着妻儿与他们团聚,对父亲和母亲的尊敬与亲切兼而有之,不似白家的儿子们只有对父亲的畏,更不似鹿家两个儿子对家庭的叛逆和远离。由此我感到,只有真正从内心里怀着仁爱,修身正己,才会让家庭里有真正的爱与和美。
朱先生是当地的名儒,绝不是欺世盗名之辈,而是真正地每日读圣贤书,修身养性,从心到身都正气浩然,多次拒绝官府对他的官职邀请,绝不为一己私利而从政,每次出头都是为了百姓,比如主动请命去负责赈灾粮食的发放。官府改朝换代,革命的历程中先后换成了国民政府统治,继而是gc党,他都能看得清楚蜂拥为官的那些人的目的,超然于世外,安然做书院的教书先生,一生粗布素食。但他也不是消极避世,足不出户地将时局世事分析明辨,对大小事务能掐会算(感觉这个部分把角色神化了)。他编纂县志的主要目的之一,我想是为了让为官的人们知晓他们的所有作为都会被如实记载入县志为后世所知,以这样的方式警醒当政者。他是一位真正堂堂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以胸中浩然正气熏陶着、庇佑着一方乡民。这是书中我最为敬佩的一个角色,在做人方面也给我启发——世事总是纷扰,人心总是浑沌愚昧,存在之道乃是不断地修身正己,顶立于天地之间——道为何,不赖于旁人言而依圣贤书。
我不禁思考现在的世界,同样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们为了挣钱什么谎话大话都说(比如满天飞的夸大的各种广告),生老病死的成本好像都高到令人焦虑不堪。同时也思考自己何去何从。不管身居何处,都希望能追寻朱先生的修身正己,读书精进,精神上的顶天立地与仁厚。以前的我很像鹿兆鹏和白灵,把革新社会的一个新主义丰作毕生追求,为之赴汤蹈火,连亲人朋友的安全及感受也无心顾及,显得无情,白灵还有着热血过头的莽撞。
我还无法强迫自己做不认同的事情,不愿意参与带有任何伪善目的的做法,也还不懂如何在我认为不善不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内心的不染与平和。我想我应该学会找到一方立身之地,学会出淤泥而不染,学会独自精进,向圣贤与天地,而非周围的环境,寻求精神的支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