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忆回民国(3)

作者: 忆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7-11-27 11:53 被阅读47次

民国的成立,离不开革命党人的努力,作为最大的革命党同盟会自然是居功至伟。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组织联合创建而成。

除了孙中山先生,还有我们都知道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

何香凝、秋瑾、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陈其美等人。(具体的太多了)

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黄克强

黄兴很多人知道他是孙中山的行动总策划,还有执行者。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就是他领导的,

黄兴字克强;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父亲是晚清秀才。

黄兴由长沙当地学校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书院在当时是一所比较新式的学堂,

在那里黄兴初步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学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赴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

黄兴到日本后,很快就被留学生界蓬勃兴起的民主革命思潮所吸引。

他与蔡锷(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护国将军)等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以翻译为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和革命历史,

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黄兴的革命思想道路和孙文,宋教仁是不同的;孙先生是很早就接受了西方教育,

宋先生是进入新式学堂后走向革命道路,而黄兴则是由秀才变成兵。

1903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占中国东北,黄兴与同学二百余人组织学生军。他在这次运动中看清了清廷的腐朽与反动,愤慨地指出:“中国大局,

破坏已达极点。今而后惟有实行革命,始可救危亡于万一耳。”同年11月4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邀张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众人公举黄兴为会长。为避免清廷的注意,对外用“华兴公司”的名义,业务是“兴办矿业”。随后联络会党,仪定于次年秋乘慈溪过70岁生日时在长沙起义。事泄,黄兴逃亡日本。之后在那里结识孙中山组建同盟会。这一年全国的同盟会发起了很多次起义,但均都失败了。还在12.4日这天第一次打出了中华民国的旗号。

1909年,黄兴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4月23日,黄兴致绝笔书于孙中山及南洋同志说:“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次起义虽然又失败了,但在全国起了极大的革命激励作用。黄兴是这次起义的总指挥,他勇敢无畏,身先士卒,在国内和旅居国外的华侨中,赢得了崇高的声望。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作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攻绩卓著,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汉阳失陷后,黄兴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关于这段历史如果大家感兴趣推荐大家去看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接任大总统职位后,任黄兴为无实权的参谋总长。黄兴辞不就任。

1913年3月因宋教仁被暗杀一事,以及后面的袁世凯称帝的事件,同盟会党人发起二次革命,兴师讨袁。行动失败后革命党人陆续逃亡日本,

直到1916年5月底,黄兴才回到上海,这个时候袁世凯已经死了,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

中华宪政之父——宋教仁

1882年,宋教仁出生在湖南常德市桃源;17岁的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1903年八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不满清政府统治,倾向革命。11月4日,和一众理念一致的朋友们成立华兴会。两年后在日本组建同盟会,成为会党领导人之一。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1911年七月,宋教仁与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

中华民国成立,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在北京联合数个小型政党组成国民党,国民党在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代理孙中山理事长,当时国民党的实际掌权者)领导下,于全国选举中在参议院与众议院皆获得最多席次成为国会最大党。宋教仁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发表演讲,将他自己三权分立的宪政设想:“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是皆当依法理,据事实,以极细密心思研究者”。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基本结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众议院议员596人,国民党得269议席,共和党得120议席,统一党得18议席,民主党得16议席,跨党者得147议席,无党派26席。参议院议员274人,国民党得123席,共和党得55席,统一党得6席,民主党得8席,跨党者38席,无党派44席。(这就是第一次多党派民主共和下的国会)

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他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宋教仁坚持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

从当时的情形看,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着防范袁世凯的意图。因为当时革命党里有一部分的声音是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就要拱手让与袁世凯。宋教仁对袁世凯素无好感,不相信袁世凯真心赞成民主共和,而当时革命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使“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所以这么来看,宋教仁先生是非常有远见的。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同年(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被洪述祖暗杀于上海火车站,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死,年仅31岁。

中国近代首位女革命家——秋瑾

出生于1875年的秋瑾和当时的很多传统女性一样,结婚生子。直到1904年。她不顾丈夫反对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也是在那里认识宋教仁和陈天华等人,回国后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秋煞人”以对。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世人皆称她为女侠,女先生。

在民国创立的道路上有太多革命党人付出了自己性命,而之后在对抗袁世凯北洋政府的革命斗争中,剩下的革命党人诸如胡汉民、廖仲恺、陈其美、蔡元培等人依然在努力着。(接下来的章节我依然还会介绍同盟会党人)

相关文章

  • 随忆回民国(3)

    民国的成立,离不开革命党人的努力,作为最大的革命党同盟会自然是居功至伟。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由兴...

  • 随忆回民国(4)

    通常我们对于辛亥革命称为第一次革命,即针对满清政府。 而二次革命,针对就是袁世凯的称帝事件,也就是所谓的护国运动。...

  • 随忆回民国(2)

    读民国,自然得从一个人开始说起,就是孙中山先生。 民国第一人 孙先生 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关于他的...

  • 随忆回民国(5)

    如果说孙中山是民国一号人物,那或许有些人接下来会联想到的可能就是蒋介石了。 毕竟他也曾经是国民政府的总统,抗战时期...

  • 随忆回民国(1)

    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用我的概念方式来分段,即远古时代、封建时代、近代这三个阶段。 关于远古时代的...

  • 一·随忆回

    周文熙打了个哈欠,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眼睛下方是一抹深深的青黑,多日未眠,即使是铁打的身子也承受不住。 他扭头看了一...

  • 【无题】

    【思】随【风雨伴】,【忆】回【黑夜载】;【伊方】【虑安康】,【天涯】【伴为愿】!……

  • 堂前春燕相依偎, 庭后残花随流水。 夜深月残人不寐, 空忆君兮不复回。

  • 夜雨

    近日夜来随雨来,春愁旧忆一齐回。 关灯时在窗栏上,转觉微凉已到腮。

  • 随笔

    随人记,随时得。 随之忆,随性写。 梦里三更见,月下几时回? 何当共剪烛,共话离别意。 荷叶罗裙裁一色,芙蓉玉脸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忆回民国(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er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