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2.5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呀?”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亮言:
孔子是一个很博学的人,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人来向孔子请教,孔子也很乐忠于通过教导他人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有一天樊迟替孔子驾着车,正好说起前些天孟懿子问孝的事。
读过《论语》的朋友会知道,樊迟是一个特别爱问问题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智慧”、“樊迟问什么是仁”,“樊迟问怎么种庄稼”等,孔子有时会被问得不耐烦,觉得樊迟“小人哉”,好像有些看不起樊迟,觉得樊迟天分不高。
樊迟确实天分不高,可能因为樊迟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什么书,也可能家族遗传不聪明,但樊迟很刻苦。
面对很刻苦,但天分不高的学生,如果你遇到怎么办?
A,鼓励。“樊迟,不懂没关系,加油,老师相信你,勤能补拙。”
B,告诫他换条路会更好。“樊迟你在读书上的天赋有限,就不要在这上面花太多精力了,你很会种地,把那方面做精深也不错呀。”
大家什么态度我不知道,孔子选择了C。
孔子的态度是“自然而然”。如果被问烦了就牢骚两句,心情好就耐着性子进一步讲解。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其实是崇尚真实感受的,你感受到什么,你就怎么做。而A和B其实都是后天的思维告诉他怎么做的,但后天是伪的。思维是我们后天教育养成的,而感受是我们先天就有的。有一个词叫“去伪存真”,道家讲究“修真”,其实就是修先天。
这则也可以看到孔子的因材施教,对孟懿子只讲了两个字,多了不讲,为什么?因为说的太多,说的太详细,那个道理就越死板,思维就越禁锢,这对聪明人是没有好处的,你不妨告诉他一个核心,其他的让他去发挥好了。
但对樊迟讲两个字就不行了,你需要告诉他具体的方法,只传“道”不行,他落地不了,必须要讲到可实行的“术”。
写到这里,有的人会觉得做孟懿子好,悟性高。樊迟不好,笨笨的,有什么出息。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是孟懿子还是樊迟?或者做了孟懿子的人觉得樊迟也不错,做着樊迟的人还向往着孟懿子。
别纠结!
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你就是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