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院士离世的浮想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_袁隆平_,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_袁隆平_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也是他人生追求最真实的写照。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袁隆平有这样的梦想: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自己和朋友在稻穗下乘凉。作为科学家应该是做的科学梦,要为人类培育出永远不在愁吃愁喝为温饱而发愁的粮食。袁老的一生都是在为国人的吃饭问题操劳,奔忙,甚至年届90高龄依然在农田中开展科学试验,他一生追的禾下乘凉梦,袁老的一生,把其个人的价值追求同解决中国人吃饭这个大问题完美融合,也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道德高尚的丰碑,怎能不让全体国人敬仰缅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袁老在水稻育种上的成就世界瞩目,也已经载入史册,无需我们赘述。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更值得我们继承。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缅怀袁隆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努力让我们每天吃饱饭,大家心存感激;更在于他的人生轨迹为我们竖起了灯塔和航标,让我们在茫茫人生路上多了一份温暖。他的离世多少人为之伤感感动,因为更多的人触动了过去多少人吃不饱饭神伤,由粮食紧张吃不饱饭到现在粮食总量平衡还过剩的转变,所以他的成就上就是吃饱饭代名词了,他是科学家不是神,从基础科研工作走来的普通劳动者,又是那么平易近人,毫无特权高贵做派。生长在旧知识分子家庭有着良好的教育,最终毕生选择学农,平日里看上去就是一个刚下田劳作回来的农民。他取得的成就意义但就一项,小康路上脱贫致富就有他一份功劳。
我生逢三年自然灾害时,小时候记事起,吃饭喝粥时常放着杂粮蔬菜,不明白的问我,时常问烧饭的奶奶烧粥煮饭不要放胡萝卜山芋白菜南瓜之类东西煮难吃死了,白米饭白米粥不好吃嘛,我奶奶说我喜欢吃以后多吃点,你上学就少吃点但不能不吃,光吃大米饭白粥那能行呢,轮着换着吃玉米大麦高粱糁子吃,有也掺的豆粕做豆腐渣的做成饼吃,胃肠时常难受加便秘。难得好吃,吃得香是挖点猪油在白米饭上拌饭吃,那种香味至今仍回味无穷。记忆的味蕾中,也将终身难忘,以至后来也未一直尝试过猪油拌饭,只有在烹饪节目中时常看到大厨不时用猪油给菜馐增香增白。早上蒸煮一锅山荢和田薯茶就上工了,中午米饭加胡萝卜南瓜吃着咸菜凑合着,晚上黑呼呼元麦饼就大麦仁粥就能吃饱,米饭白粥是病人或身体虚弱的人补品。荤菜也有有亲戚朋友来访抄个鸡蛋杀个鸡也是不算特殊,只有过年杀年猪才能畅快吃肉。排骨瘦肉没有肥肉贵,特别是大肉白子带很小的瘦肉最好卖也贵些,过去人油少要多吃肥肉增油增肥,过去胖子很少难得见。水稻产量低也就300-400斤/亩,品种国字24米腹部带有红线,之后就是归巢稻米,蒸饭很涨锅,耐吃印象深就是锅巴好吃脆而香,到了80年代中期有了南优米软糯蓬松,但不耐吃容易饿,未期有了粳稻种植口感就更好了,开始能吃两三碗,很多人开始发胖了。米中蛋白多偏硬不消化,淀粉多松软口感好但糖份高。过去农村长水稻先要自留种选种育秧,现在购买种子或直接购什么品种秧苗上门机插,过去种稻首先要积肥,就是生产队派人购买厕所人畜粪便或田野里拾粪,撒到巳翻耕的农田内,放水沃肥,田肥力不够肥还需积绿肥,就是将河里污泥水草弄上来堆集发酵再泼散田中,农民卷着裤管在水田中弯腰扦插,水稻产量本来不高还时常发生干旱水淹情况发生,购买柴油抗旱排涝是个大力功没有关系买不到。稻米很金贵先要完成公粮交售后才能留点口粮,往往是不够吃的,时常要掺些其他杂粮,有时断饮炊了无米下锅就要去借一桶米,也就斤把米,还米时装米桶要加尖俸还。那时煮出来的粥有一层油幕很香,老远就能闻到那家煮粥做饭。后来有了化肥产量有了提高,装运化肥车辆船只时常被短路被抢或因发生械斗。人人都希望多生产水稻解决吃粮问题,我县是盐碱地农田多,海水时常到灌侵渍,还有螃蟹蚕蚀庄稼,以植棉为主,粮食供应都是外地调入。经几代人努力,多年整理流浚排渍改良,终变成苏北粮仓。我父亲讲他68年在政府财粮组工作,有一天路野主任叫他在食堂搞试验1斤米做成够50人吃的饭,父亲前思后想实在想不出办法来做这个饭回绝了,耿铁忠同志自告奋勇他能做这个饭,他做成了叫大家去看品尝,现场一看一碗饭上面这有薄薄一层米粒其余都是南瓜青菜胡罗卜白萝卜丁子,虽说是饭其实就是蔬菜,路野主任问大家好吃嘛,大家还都说不错很好吃。余是学习推广,以至于外县市好多单位来参观学习,绝不提异议而还贊不绝口。那样年代生活吃饭都是真实存在的,虽以成历史但回想起来感触很深,经历过的人都很想忘记那段岁月。
片片禾田,阵阵稻香。袁院士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还有他毕生未竟的梦“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