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听说过关于书的文字多如牛毛,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读书真正能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很喜欢读书,便遂了自已的心读了开去。
后来毕业后,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忙碌地生活在柴米油盐的叮叮当当声中,失了颜色,日子过得忙乱不堪,却也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
在埋怨日子过得不如意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直到有一天,我重新拿起书,抚摸着带着墨香的文字,我的心开始前所未有的宁静,当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一本书中时,我仿佛明白了,那些鸡飞狗跳的生活里,到底遗失了什么,但是我不敢肯定,直到我遇到这本书《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1939年的那个夏天,希特勒这个人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带着“白色方案”,势力横扫欧洲,“二战”一触即发。一个名字叫格蕾丝的年轻女孩和她的好友薇芙一起来到梦寐以求的伦敦。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后,她们的未来会如何?两个女孩既迷茫又兴奋,然而,幸运的是,格蕾丝阴差阳错下,竟在樱草山书店做了店员。
小镇上出来的姑娘,原本不爱读书的,但她邂逅了英俊潇洒的飞行员乔治,他为她推荐了一本改变她命运走向的书《基督山伯爵》,也开启了她自已的阅读之旅。
在闪电战期间,到处都是毁灭性的袭击,伦敦几乎被夷为废墟。格蕾丝的好友薇芙,远赴战场参军,格蕾丝很受鼓舞,在工作之余也加入了空袭防御督查员的队伍。
枪林弹雨的战斗中,是书给了她内心从未有过的力量和慰籍。她开始为人们朗读书籍,她用文字的力量将人们聚在一起,团结一心,互相取暖,循着书里的故事,找到心中闪亮的那束光,从而度过了无数个遭遇空袭和停电的夜晚,无数个无家可归,甚至不得不睡在马路、地铁站的夜晚,也度过了战火纷飞中伦敦最黑暗的年代。
战争终将过去,和平终将到来。“二战”结束后,格蕾丝的书店竟然奇迹般地在战争中幸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书、是文字创造的力量,而她本来,正是在书的指引下,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属于自已的事业。
她的书店继续温暖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它最终被重新命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这本书看似是一本与书有关的小说,实则不然,这里面关于大爱、关于得失乃至社会主题,都描写得深刻至极,如果不是看到这样一本小说,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文字的力量如此强大,一间小小的书店竟可以承载这么厚重的国家力量。
1.不论何时,请要有爱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人生总是会有痛苦和无奈,甚至会有无法遏制的恐惧,但我们要明白,无论遭遇什么困难,我们始终都要有面对挑战的勇气。” “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我们有不屈的精神,只要有爱,只要我们还能从书中读到力量和胜利,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如果不是对于书的热爱,对于文字的热爱,格蕾丝不会想到要用朗读去鼓舞人们,她不但用文字的力量,帮助失去儿子的母亲走出痛苦的深渊,让失去父母的孤儿重新找到新的家园,还给因为丈夫参战的主妇带去慰籍,并让参加救援任务的男人们找到新的希望。
不得不说,爱的力量着实伟大,在这样的时刻,格蕾丝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书店的店员了,她更像是一位平民英雄。
2.读书可以少走弯路
文学家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好处真是多之又多。
在这本书里也有这样的一句话:读书可以让你体会他人的人生,了解他人的视角,读书本身就是学习,有了书上学来的经验,你就可以上少走弯路,就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对于这句话,更是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执著于自已的看法和想法,认为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但是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既使我们的阅历再过丰厚,也只是一人的感受。世界之大,只有多读书,才能够让自已的视野开阔,在遇到同类的事情时,自然而然的内心里有足够的底气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真的会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
3.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明朝的政治家于谦有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从前的时候不懂,为什么明明那么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工作,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儿女,可是为什么会不开心呢?为什么总是觉得心里有些情绪压抑着,却无法找到一个出口。
直到有一天,我重新拿起一本书,静静地把头埋下去,心无旁骛地读了一下午,然后,才发现,心在那些时刻无比宁静。所有的焦虑、不安,纠结的情绪,竟然在读书中全部化解了。恍然间明白,读书,或许不仅仅读的是书,更像是与一位贴心的故人在交流。
后来,我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就好像书中写的那样:在战争的至暗时刻,是书里的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安慰、友爱和欢笑。战争甚至成了她爱上读书的催化剂,战争中,阅读为她提供了逃避的港湾,让她可以在痛苦和恐惧之余体验人生的美好。
或许,真的是这样,书在某一时刻,就是我们思绪停留的港湾。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每天手机不离手,满眼都是短视频直观的视觉刺激,可我却发现,在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当时总觉得自已能够体会到视频里的震撼与感悟,但是当手机放下的时候,脑袋里竟然空空如也,似乎只是看了个寂寞。
然而,书便不一样了,每天合上书页,脑海中充盈着的文字,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敲击着大脑的神经,让人心情愉悦,神清气爽,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何以解忧,唯有读书呀。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时就格外的感兴趣,整本书读下来,终是明白,书真的是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它将我们内心的力量与整个世界团结起来,让我们的眼里有光,心里有向往,我想,这就足够了吧。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不妨读读这本书,相信会对读书有更多的感悟。因为这本书的作者玛德琳.马丁是《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也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她的童年有大半部分是在德国军营里度过的,所以,她对历史有着特别的迷恋,思考角度也格外不同。
而这本书的翻译作者陈晓颖,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高级口译硕士毕业,常年从事口译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才让这篇小说能够这样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非常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