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认真地思考过了阿德勒心理学,彻底追问了人际关系,而且认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但是真的仅仅如此就可以吗?我难道不是为了完成更多不同的事情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要过怎样的人生?青年越想越觉得自己渺小。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44316/e71b995fd27406ef.jpg)
哲人:好久不见啊!(≧∇≦)
青年:是的,大约隔了一个月了吧?那次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共同体感觉的意思。
哲人:怎么样呢?
青年:共同体感觉的确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想法,例如作为我们根本欲求的“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这是一种说明我们是社会性生物的深刻洞察。
哲人:是深刻洞察,但是呢?
青年:呵呵呵……您已经明白了吧?是的,但是,还是有问题,坦白讲,宇宙之类的话题我一点儿也不明白,感觉这些话里充满了宗教气息和十足的佛教气味。
哲人:在阿德勒提出共同体感觉概念的时候,同样的反对言论也有很多。心理学本应该是科学,但阿德勒却开始谈论价值问题,于是就有人反驳说“这些不是科学。”
青年:所以我自己也认真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会不明白这个问题。结果我认为,也许是顺序问题,如果突然考虑宇宙非生物过去或者未来之类的事情,根本就摸不着头脑。
不应该这样,而应首先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共同体。
哲人:的确如此,这是非常好的顺序。
青年:因此,我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对自己的执着”这个问题,先生,您说要停止对“我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关心他人很重要,这一点是事实,我也同意,但是我们无论怎样都会在意自己,只看到自己。
哲人:那你想过为什么会在意自己吗?
青年:想过。例如,我要是像自恋者一样爱自己,迷恋自己的话,那或许倒也容易解决,因为那就可以对我明确指出要更多地去关心他人。但是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哲人:你是在什么样的时候,感觉自己自我意识过剩的呢?
青年: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被人笑话;或者如果发表离题的意见,也许会被人瞧不起之类的问题而犹豫不决。哎呀,还不止如此。我甚至都不敢在人前开个小小的玩笑,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先生的答案根本不需要问,肯定又是一贯的那句“要拿出勇气”,但是那种话对我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这是勇气之前的问题。
哲人:明白了,上一次我说了共同体感觉的整体形象,今天就进一步阐释一下。
青年:所以您要说什么呢?(﹁"﹁)
哲人:也许会涉及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
青年:哦,您的意思是共同体感觉中有幸福?
哲人:不必急于得出答案,我们需要的是对话。
青年:呵呵呵,好吧,咱们开始吧!
未完待续……
下节预告: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