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周二 曲靖 阴

问寒热
今天气温很低,裤子穿得薄,坐在办公室感觉有点冷,特别是双膝,这是气候(外环境)变化影响身体。
身体有恙,生了病,我们说源自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异常,而这个异常又源自于内环境的异常,内环境异常来自两个字:寒热!
寒热是一切疾病之本,要弄清疾病的底细,需从寒热着手,步步为营,逐个击破,才会成功。塞热分以下情形:
一、畏寒
症状表现:又叫怕冷,四肢冰冷不温暖,精神不振、易疲乏、胃口差、消化不良、性功能衷延等。
原因分析:内寒所致,中医也称“阳虚”。
二、发热
症状表现:体温升高或在常人不觉炎热时有“热感”。
原因分析:内环境(全身或局部)温度过高所致。内环境温度升高原因有三种:
第一、产热过多引起发热。多由代谢亢进(可以由自身因素,如甲亢,也有外来因素,如乙脑病毒)而造成。特点:高热(39℃以上)伴有大汗淋漓、口渴喜饮、烦燥不安、脉象洪大等)。治疗方法是“泻火”,中医治疗离不开白虎汤。
第二、散热不是引起发热。多由寒邪侵袭人体造成。特点:发热与恶寒并存,伴有无汗、头痛、腰背酸痛、骨节酸痛等。这是由寒邪侵袭人体表层所至,多见于感冒初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西医治疗一般用抗菌素,疗效不见得好,中医采用发汗散寒。最简单的是民间喝姜汤睡一觉,严重的要进一步问诊,辩证施治,不能一味地用发汗散寒之方,也许还要用上温补阳气,宣肺化痰之药。
第三,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发热,中医称为“虚热”(虚火)。特点: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或有低热(低于38℃),热感帘上午轻,下午或夜间重,休息后减轻,劳作后加重,伴有手足心热、肤热、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久病、大病之后的患者以及体质虚弱或过度劳累者常常出现此症状,西医没办法,中医稠补元气而收到不退热而热自退的目的。
三、潮热
症状表现:定时发热,常出现在午后或夜间,过时热退,就像潮涨潮落样有规律。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体阳气变化所致。潮热有三种,湿温潮热、阳浮潮湿、阳明潮热,需细细问清辩明,对证施治。
四、寒热往来
症状表现:寒热交替发作。发冷时战栗发抖,盖被、烤火均不取用;发热时,恨不得泡在冰水也不解热,称为寒热往来,多见于疟疾或寒邪侵入人体半表半里之间的少阳病。
问汗
阳加于阴而为汗。即人体内阳气蒸腾津液,使其从汗孔中排除即为汗。通过问三干可了解人体阳气和津液状况。阳气足,多汗;阳气亏,少汗。
若人体津大量亏损(如大吐、大泻)会出现汗巾而黏如油状。
同时,亦有特殊的出汗情形,因内热和阳虚导致的自汗及因阳浮所致的盗汗,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一辩证施治,不可随意。
此外,还有因外环境之风起,侵入人体(俗称“贼风”)而造成“伤风”之症,它扰动津液外泄,出现一边发热恶寒、一边汗出不止,中医称“开泄”与寒邪侵袭从本表层的“伤寒”(非西医“伤害”)其出汗不同,症状相似,不得混淆。
由此可见,严格的中医诊治,不是冰冷的仪器与数据,而是认真细致的分析…弄清弄明白。
下午5时40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