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究竟是我们自主而理智地选出来的?还是其背后是由于人类某种共性推动了我们在这千千万万个决定里,只选中了这个决定?假设是人类的某种共性的话,可以假设为:人的基本需求么?
在《论自我超越》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人的基本需求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
在一切需求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
当人的生活所必需的一切都没有的情况下,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支配——那个时候的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忆、习惯这一切可以被称为“消除饥饿的工具”——对于一位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他对别的没有更强的兴趣。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历史的演变的兴趣、对一双新鞋的需要,则统统被忘记或退居在第二位。
显然,使人处于极度的,长期的饥或者渴之下,只能把“更高”的动机弄的含糊不清,由此所得出的有关人的能量和人的本性方面的观点也将是片面的。
不论是谁,把非常情况当成有代表性的情况,并按处在极度的生理缺乏时期的人的行为,来测量其一切目标和愿望时,将必然会对许多事情视而不见。
当生理需求相对被满足时,就会出现一组新的、我们可以称为安全的需求。
安全需要分为两种:1.在某种情况下让自己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而产生了对安全感的需求。
2. 人们总会选择那些熟悉、已知的事情。——有一种信仰或世界观,它趋向于把世界上的人们组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世界,这也部分受到安全需要的驱使。
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被很好的满足,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并且以这个新的需求为中心,重复着被支配、被满足、诞生新的需求的环节。
不过,以上需求的产生的顺序并不是一层不变和固定的——因人而异。同时并不是只有满足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后,下一组新的需求才会产生,每一组新的需求而是以缓慢的速度从无到有、逐步发生的——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出现多对需求。
例如:如果优势需要A只满足10%,需要B就可能根本不出现。但当需要A满足25%时,需要B可能会出现5%。当需要A满足75%,需要B就可能出现90%。
回归我们最开始提到的问题:假设在我们不断追寻的道路上,促使我们践行的动力是以上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的话,那么多个层次的需求同时出现时,能否使我们同时关注多个层面的事物,不至于让生活只为面包旋转?倘若我们有能力持续、快速地满足以上的5个基本需求的话,是否能够让我们取得不断的成长和突破呢?
也许这个答案会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得到解答。
未完持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