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过分自我贯注
在一个人的一生里可以偶遇多少不同的“自己”呢?当第一次遇见对面那位名为“邪恶”的反派角色时,我们是第一时间里就化身为了警察,粗鲁地将其拷守在“牢房”里?可是而后我们又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坦诚相谈、淡然相待对方呢?
如果你有着像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的一种习惯的话——反省自己罪过、愚行和缺点,这样的习惯将化身为一面镜子,使邪恶呈现出的容貌是那样清晰而非模模糊糊的——可同时,清楚的将也许不只是”一位““邪恶先生”或是“邪恶女士”,那“数量”和“称呼”也许能够千姿百态到十几个又或是夸张到千千万万个。我们毫无疑问“反思”的益处,但希望我们不会遇见那么多的自己——因为过多的“遇见”将意味着过多的自我投注。
对自我的兴趣,它不会激起进取性的活动——这可能会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进行心理分析,或者去当个僧侣。但是,僧侣只有在修道院的生活常规使他忘却了自己的灵魂以后,才会得到幸福。他由宗教而得到的幸福,其实从清道夫这一行业中也可以得到,只要他一直坚守在这一岗位上。对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果的人来说,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对客观知识的追求。
每一种对外界的兴趣都会激起某种活动,只要这一兴趣依旧存在,这种活动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厌倦和无聊意识的产生。
幸福的属性之一
空虚感诞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自然需要的过分容易满足而产生。
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忽视了一个现象:
缺乏我们所需要的某样东西,正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继承了过去
当继承的事物同原来的一模一样的时,我们又该怎么认识它?
这使整个过程失去意义了吗?
《传道书》中,有着这样一段探讨
江河流入大海,海却不满不溢
太阳底下一件新事都没有
前人、往事无人追念
太阳底下,由劳碌得来的一切对我也都没有意义
因我不能把一切留给后人
当解读为“所有的江河奔向大海,但是大海却不满不溢,江河来源它们发源的地方,在那里它们又回来了”时,“假定这种旅行是不愉快的”的悲观论便诞生了。
我们看到了开头和结尾,却忽视了过程。
人们夏天来到疗养胜地,然后又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这并不证明夏天到疗养胜地是无益处的。
如果河水有感情的话,它们或许就会像雪莱诗中的云一样,欣赏这有冒险的。
当我们继承了过往,希望正行走在这个过程里的人:不会因为走着同样的路而觉得这条路毫无意义且倍感心灰意冷。
因为你将获得的成果和意义——会在你耕耘的过程之中诞生,那个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