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王小波先生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刚好我属猪,所以自从看过那篇文章之后,我的目标就是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可是,工作一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变得很迷茫,不仅没了自己的想法,还很消极,每天都是各种抱怨。直到2019年1月24日晚上,听了肖培东老师的直播,让我感到醍醐灌顶。那晚,我这只迷茫的猪被唤醒了,变得特别清醒,清醒到睡不着,于是又听了肖老师的直播课的回放。
听肖老师读他写的第一课的文章,我也回忆起自己的第一课,可我那时候却没用笔记录下来,只是发了条朋友圈。刚刚专门翻看微信的相册,2017年3月20日,我上了实习的第一课,也是人生的第一课。那一课,由于准备充分,孩子们积极配合,上得很顺利,指导老师的评价也很高。现在想想,那似乎是到目前为止我上得最好的一课。那一课,我准备了好几天,PPT上的图片都是我边看电影边截下来的,上课要说的话也写了下来,并在脑海里过了无数遍,还提前上给一起实习的partner听。可是,那一课过后,我就再也没那么认真备过课了,有时连PPT都懒得做,多么可悲呀!再这样下去,无论教了几年书,我的教学水平还是停留在第一课的水平。肖老师说:“怀着教育情怀去写教育故事!”我想,备课上课也是需要教育情怀的,否则,每天的教学工作就成了简单的重复,会变得枯燥乏味。
听肖老师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也在脑海里搜索着自己的故事。
肖老师课堂上那些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的儿化字,让我想起了那个被我忽视的谜底。实习的第二节课,我上的是 desk, chair, on, in, under五个单词。那一课,我用谜语入: It’s usually made of wood. It has a big body. It has four thin legs. 我用中文解释之后,很多学生都回答“桌子”,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因为我要教的第一个单词是desk。可是,也有不少学生回答“椅子”,这个答案并没有在我的思考范围之内,备课的时候没想过,学生的答案出来之后我也没去想,就直接用PPT上的图片揭晓答案:桌子。直到课后评课,指导老师给我指出来,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谜底可以是“桌子”,也可以是“椅子”。指导老师建议我:先肯定学生的两个答案,再告诉学生我们先来学你们说的第一个答案“桌子”的英文单词。我觉得如果这样过渡,warm-up与presentation就能衔接得比较好;可是,这仅仅是出于对课堂的考虑,我只是在想:以后这样上效果会更好。直到听肖老师讲了“我还是忽略了这只高高举起的手”的故事,我才意识到我一直没有考虑过那些答案是“椅子”的学生的感受,那些学生一定在等我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不能是“椅子”呢?我如果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就应该思考他们给出的答案可不可以,至少在指导老师指出来之后,我应该在下次课告诉学生他们说的“椅子”也是可以的(这点是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想到的,这也验证了肖老师说的“写教育故事能引起我们的反思”)。现在想想,我对那些学生感到很抱歉,我忽视了他们的感受。我一定要牢牢记住肖老师说的“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即便这个问题你没准备,也要着力思考!”
听了肖老师“10分钟是给你的”和“那些打满红色XX的名字”这两个故事,我特别敬佩肖老师,连公开课都是如此地重视学困生,耐心地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我也特别佩服肖老师的勇气,绝大多数老师上公开课最在意的就是听课老师的评价,而肖老师却是想着要对学生有所帮助,这不是一般老师能够做到的。我也感到很惭愧,课堂上,有些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我经常直接叫其他学生回答,即便有时候慢慢地引导,过后我也会反思我的引导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现在想想,我应该反思的是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就像肖老师所说的,只要心中有学生,就能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肖老师说:“教育故事除了反思,还应该有追问。”刚刚过去的一学期,我教三年级两个班和四年级一个班。我们学校的英语老师是很少教同一年级的,这本来是一个追问自己的好机会。可是,我却满满的负能量,老是抱怨教三个班太累,其他英语老师只教两个班,不公平。现在想想,我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追问。在上完三年级一个班的课后,我就算来不及写教育故事,也应该在内心追问自己:我这节课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够好,怎样做效果更好。如果有追问,我很快就能把新的想法在另一个班得到实践,从而超越前一节课。可能就是因为我缺少追问,没有从自身发现问题,导致我的教学水平没有提高,而我之前竟把它归因于各种外部因素:教三个班导致没时间好好备课,背诵抓不过来,学生太不自觉┄┄
品味肖老师的故事的同时,我也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慢慢地,我发现原来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只是我没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
听肖老师的讲座就像品一杯清香的茶,耐人寻味;这杯茶让我变得特别的清醒,也唤醒了我这只迷茫的猪,让我再次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做一个有故事有想法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