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霍山汽车站,我们直接打车去了培训地点南岳山庄报到,并办理了入住手续。
一切安顿好后,已经将近两点钟了,错过了宾馆的中餐。这个时间还真有点儿尴尬,不吃饭吧,怕挨不住,吃饭吧,到五、六点钟又得吃晚饭了。我俩合计了下,最终还是决定“吃”。长途跋涉已经很辛苦了,再不把肚子喂饱就太委屈自己了。打定了主意,我们决定到县城吃点儿特色美食。
顺着宾馆一直往前走就是城区,但不是中心区域,又不是饭点,找了很久也没找到感兴趣的餐厅。继续往前、往前,再往前,终于到了一个貌似小市场的外围,才看到几家土菜馆,已经很累的我们,无意于继续寻找特色餐馆,就选择了其中一家。
因为不了解霍山饮食的特点,特意请老板给推荐了几个菜,在他的建议下,我们点了爆炒小竹笋、糖炒圆子、某某糊(确切的菜名想不起来了)。等不多时,菜就上齐了,看着眼前份量很足的三个餐盘,我俩完全惊呆了,这量足得超出了我信的想像。虽然明知浪费可耻,但面对绝对足量的三大份菜食,两个需要减肥的女性只消化了不到三分之一,剩下那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要说味道嘛,就是一般的家常小炒,没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也可能是我不善于品鉴食物吧。可是,看小蔡的表情,好像也是兴致缺缺的样子。
解决了温饱问题,已经下午三点多了,趁当天下午没有培训内容,还是抓紧时间饱览一下此地的清山秀水吧。
去哪儿呢?我的头脑中迅速闪现出南岳山三个字。
其实,入住宾馆时,我已经翻看了床头柜上摆放的霍山旅游手册之“南岳山”,看罢惊诧不已。
南岳山颇有渊源。
《尔雅》“释山篇”言:“大山宫小山,霍。”“霍山为南岳。”因此,南岳山亦名霍山。但现在的霍山早已不指代南岳山或别的山,而是专指霍山县。
明末清初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记载:“霍山,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文帝分淮南地立衡山国,以此山名也。舜南巡狩,至南岳,即霍山也。汉武谶纬,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于此。”因此,南岳山又名衡山。今人也将南岳山称之为“小南岳”,1936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亲笔为南岳山题名“小南岳”,从此方有“小南岳”的称呼。
除史料所载舜、商王、汉武帝曾亲临霍山外,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宰相何充,南朝宰相何敬容均登临过南岳山,南朝“何氏三高”还隐居于此、潜心著述,唐朝李白、皮日休曾西游霍山,宋末抗金名将曹平章曾率义军驻扎南岳山,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冯梦龙登临南岳,清代诗人张继曾、朱坤然也曾游览南岳山……南岳山成为文人墨客心动神驰、向往登览的名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
南岳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之深,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范围,不登临游览一番似乎显得太暴殄天物了。
于是,我对小蔡建议:“去爬南岳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