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是谁在帮助谁呢?
卡巴金博士及其夫人(西方正念减压创始人,也是实证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正念导师)育有三个子女,他们如此比喻:
生养一个孩子,就像进入一段长达18年的禅修营,而孩子就是最好的禅师,不断以各种难题来考验父母的智慧,刺激父母成长。孩子也像一面镜子,帮助父母照见真实的自己。
我听到这句话时候,不住的点头,感觉比喻的太恰当了,我们说孩子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的都是最真实的自己,在这一段生命相伴旅途中,每个人或许都有过思考。
父母对我的期望是什么?我如何对待孩子?
我曾经遭受的教育是否被延续和复制中呢?
在情感上我对家庭负有怎样的责任?家里谁对关系的质量负责?
是谁需要让事情好转,说教可以吗? 谁在帮助谁成长?……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相处方式?
作为成年人,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背负着一些沉重的情感包袱。这个包袱里装着种种东西,有些可能并不属于我们,但经年累月,我们养成了背负它们的习惯——父母的痛苦、期待、失望、秘密、愤怒和伤痛。
心理学掲示,倘若我们的情感需求无法从父母处得到满足,就可能发现满足自己和孩子们的需求也会格外困难,这种循环可能被一再重复,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我们曾期待着与孩子在一起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我们在还没真正为人父母之前,都曾经梦想过。
问题是,一旦成为人父、成为人母,多数的人就会发现,自己离幸福愈来愈遥远。
多数人都把“为人父母”和“教育子女”划上等号,我们从市面上多数谈亲子关系的书都用“教育”、“管教”为主题,就可见一斑。但是“教育”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关系,是一种以“责任“来看待亲子关系的模式。
凡是涉及”责任“的,都是压力,都是辛苦,而养儿育女这么大的责任,更是一件压力极大、极为辛苦的差事。
长期用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和子女相处,怎么可能不耗损?怎么可能不累?
况且,以”教育“这个责任模式来养儿育女,回报都不是此时此刻,而总是在不可见的未来——因为要等他∕她懂事,等他∕她学会弹钢琴,等他∕她考上大学,等他∕她找到工作……,这么多的等待,这么多的付出,我们怎么可能离幸福不遥远?
一种父母的模式——用“心”作父母
卡巴金夫妻共同写过一本同时关照孩子和父母的成长书——《正念父母心》。在书中,提醒我们,与孩子同在的每个时刻,保持醒觉、专注、开放、接纳、洞察。
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另外一种为人父母的模式——"用心"作父母(mindful parenting)。
当然,他们所谓的用心,不是一般意义的用心。许多的父母,都会觉得自己很用心,比如说——我省吃俭用让孩子进双语幼稚园,进最好的私校,让孩子学琴学画学各种才艺,怎麽会不用心?
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的是,自己的用心(或许是担心孩子学得不够多、没有竞争力,或许是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等等),可能反倒让我们看不到眼前的孩子真正的状态,错失了和他们深刻交流的机会。
卡巴金夫妇所说的用心,是一种内在的功课(Inner work),是一种随时觉察自己的心念,让心念保持开放的正念锻炼(mindfulness practice)。
唯有这样的“用心”,我们才能真正专心在眼前的孩子身上,和他∕她的内在状态(而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相遇。
更值得注意的是,卡巴金的夫人麦拉告诉我们,这种对孩子的用心并不会带来损耗,它对于亲子双方都是有疗愈力量的,不仅滋养孩子,也疗愈自己。
在书中,正念父母心提醒我们,与孩子同在的每个时刻,保持醒觉、专注、开放、接纳、洞察。
如此一来,即使在黑暗、绝望、心烦意乱的时刻,依然可以退一步,以新鲜的视角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开始?
回到当下,活在当下,每一个时刻都是新的开始,那一刻,与孩子,与自己在一起的感觉,内心的宁静、喜悦,就如同这对夫妻送给孩子的演奏一样,那么轻盈自在……
太温馨了!古典乐夫妻用大提琴和钢琴演奏Perfect_腾讯视频
优美温馨感人:古典音乐家夫妻,献给宝宝的大提琴钢琴合奏
生活中父母该如何“用心”
有句俗话: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和孩子经历的点滴里,他们是我们生命最好的重塑和反馈者,我们所有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身上都能够展现。
比如说:
孩子做出令你不喜的举止言谈,你又落入了自动反应模式,当你发现这一点时,要特别注意到那个时刻正在发生的一切。自动和惯性反应可以包括一系列的想法和情感,从轻微的恼火、不悦到强烈的愤怒、困扰和恐惧。
在这种时候、你可以把觉知带到身体和呼吸上。你也可以把一份好奇、开放、温情的关注,带到任何可能影响这一刻的想法和情感上。你可以注意到浮现的任何事物,然后尝试与升起的想法和情感共同呼吸,不迎不拒,也不多想,只是带着善意,以觉知拥抱它们。
在情绪激烈的时候,这可能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但随着时间过去,这样的修行可以带来新的领悟和机会。哪怕你有着强烈的冲动去解决或改变处境,不要立刻那么做可能会大有裨益。
在那个时刻里,你可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需要从你那儿得到些什么?
接受这个时刻的情绪强度后,你能看到有什么回应方式会少些自动性,且更合适、更有利于建立信任吗?
如果你困惑而迷茫,不知该做什么,不知该如何应对,在这样的挑战时刻,请考虑什么都不要做——至少现在别做。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情绪裹挟,无法改变事情的进程,可以在事后花点时间反思发生的事。身为父母,你会得到很多练习机会打破习惯性模式。
带着正念做父母,让亲子关系变成美好的恩典,在每个日常相处的片刻,看见生命的奥秘与奇迹!
文:一心正念
图/视频: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