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分别是人为模拟的“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
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
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
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这个实验的研究成果,让人们发现孩子长大不止需要食物的喂养,同样也需要获得爱的本质。
爱的本质是什么?
另一个现实案例,曾经备受推崇的“哭声免疫法”——孩子哭了不要抱、不哭了才抱,它的创始人——行为主义大师华生,同样用这套方法训练自己的孩子,孩子习得性无助,后来华生家族中的孩子自杀、精神病性症状在几代间传递。
John Bowlby由此提出依附(依恋)理论,其核心就是:
爱的本质是接触,继而发展出依恋关系
依恋是我们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时,最原初的本能需要,我们通过依附照料者的行为,感到安全,通过照料者的回应看到自己
所以,从心理意义上说,照料者及时、敏感、稳定的回应和照料,是形成孩子安全依恋的基础
这种依恋关系同时也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它根植于一个人的内在情感中,构成了孩子对这个世界一套固定的看法和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决定了成年后的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
但是,孩子最初的依恋需要,如果没有被及时看到,得到正确的解读,并给予迅速且适当的回应,那么就会在内在逐步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心理咨询中,常常看到带着“亲密关系”议题前来寻求帮助的个体,有的人无法承受关系的破裂,有的人不停的在各种关系中周旋,有的人无法深入亲密关系……为爱所折磨的个体既痛苦又无力
依恋的缺失如何修复?
从理论上说,依恋关系的类型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特质,Bowlby创建了一个依恋四维模型,横轴代表“我”,从“好——坏”,纵轴代表“他人”,同样从“好——坏”,对应以下四个成人依恋类型:
安全型——(“我和他人都好”)
自己和他人值得爱和信任,在关系中感受和付出关怀、亲密、支持和理解
不担心被抛弃,也不怕与别人亲近,很容易建立稳定信赖的关系
会吸引所有类型的人
会觉得别人的举动起码没有恶意
先占型(“他人好,我很糟糕”)
容易出现焦虑,或社交焦虑
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和认同。
在爱情关系中,喜欢通过浪漫和惊喜,来表达爱,否则就会恐惧不安。
矛盾的爱恨交织
“我爱你,但没办法全身心爱你,总觉得你会离开,不爱你吧,又没办法做到”
奉献者
往往存在一些比较纠缠的关系。
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被恶意对待和抛弃
回避型(“自己好,他人糟糕”)
认为自己有价值,自恋,别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虚假的积极自我,来源于早年不被父母接纳
用不需要负责的关系替代关系,较常见于:婚外情、一夜情等
自恋型的,更倾向于回避型
回避和别人建立亲近关系,不觉得别人值得爱
恐惧型(“自己和他人都很糟糕”)
害怕被拒绝和抛弃,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消极的
与其担心离开,不如不建立关系
也可能有替代关系,来制衡内心的恐惧。
与回避型的区别是,觉得自己hold不住关系,而回避型是非常自恋的
实际上,世界上绝对安全型的人并不多,每个人都带有着几种类型混合的特征,遇到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特征
但一般来说,会有一个相对占主导的依恋类型,比如安全型特征更多的个体,他们不担心被抛弃,同时可以拒绝别人,他们可以更多的体验到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而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出现爱恨交织的纠缠与痛苦,如同穿越时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重复性体验
通常,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会强烈互相吸引,尤其是先占型与回避型,这被称为“致命的吸引力”
比如妻子是先占型,丈夫是回避型,焦虑的妻子不停地试图靠近回避型的丈夫,而后者越逃越远,夫妻关系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循环中,或者其中一方拉上孩子,卷入更为复杂的三角关系
这时候,一般来说会由焦虑的一方主动进入咨询中来,或者家庭中的那个孩子成为症状的表达者进入家庭治疗
此时,如何修复原有的不安全依恋模式?
首先要看到和理解这是关系中两个人的责任,没有谁是受害者,也没有施害者,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彼此共同塑造了现有的关系体验。
而这种重复循环的模式,也是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一种需要
然后尝试重新建立一段安全的依恋关系
当先占型的一方发现自己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
回避型的另一方发现别人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
可以把自己和他人都调整成上述模型中的:
“我好——他也好”
伴侣双方就有可能成为彼此的安全基地
以上是基于理论的假设,实际的方法可以尝试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也可以在日常关系中一点点去不断获得新的矫正性的人际体验
依恋修复虽然很难,但依然可能获得
最后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你希望给予成长期的孩子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
除了取决于你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外,也依附于父母之间的关系
请尝试及时回应、并保持足够的敏感,能够看到孩子的需求,也可以给予正确的解读
(敏感及时的回应不等于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所有不合理要求)
同时也需要及时处理好夫妻系统中的二人关系
可以确定的是
这种稳定的情感连接、坚实的避风港
将是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得以抵抗外在应激的重要能量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