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当中,校长的领导决定了学校的“顶” 有多高,而中层的管理则决定了学校的“底”有多厚。
身为学校中层的身份已经9年,对“中层身份”的定位,一直处于自我的认知里。这方面的书,看得少之又少,接受到的培训,也是少之又少,算是井底之蛙,还是井底的“老蛙”。
今天学校开展了中层干部述职会。去年也举行了,但去年只有个人述职汇报,今年新增了一个部门汇报。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说两次,一次说部门工作汇报,一次说个人述职汇报。本来就处于混沌状态的我们,无法区别这两个汇报的不同,只能按照我的理解来做:部门的,就说中层工作;个人的,就展示一个完整的教育人所做的事情吧,当然,也得需要一个框架,需要有一个逻辑关系在里面,特别是有一个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在里面。
做ppt很费事,最费神。憋了好多天,终于能够说服自己,觉得自己能自圆其说:好吧,就这样了。
今天一下午,汇报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部门汇报,5分钟一个人,个人汇报,3分钟一个人。进行得有条不紊,大家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没有出现超时的,说明大家的时间观念很强。
这次特邀了专家进行点评,也就特别期待。
专家第一句话就让我傻了眼:你汇报得很漂亮,但我来打分的话,就60-70分。后来说:部门汇报得很好,个人汇报定位就有问题,中层述职,就不能有教师的身份,如果其中有教师的身份,说明你的角色还没有转变过来。
啊哈哈,这个观点真是让我有些不适应。不,是太不适应,或者难以接受。
那么,在我的认知里,我所理解的学校中层的角色到底有哪些呢?或者说中层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第一,若要做一名中层,首先需要自身专业过硬,具体说就是你要在学科教学上站稳脚跟。若学科教学上不能立足,那他做的所有一切就不能让老师感到信服,没有任何的说服力。至少在我这里,那些学科教学不能站稳的人,他的中层管理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我们要用人之长。所以,如果一位中层不谈自己的学科教学,只谈管理,可能就是一位空心的管理层。并且,一位保持业务不断精进的学科老师,做中层的话,才更有团队吸引力,更有团队的感召力,毕竟真正看着中层在如何做的,是下面的老师。
第二,中层需要对本部门的职能定位准确,方向上明了,才能将事情做正确和做好。在部门汇报时,我就从课程的角度进入,介绍了我们的做法和思考。每一次活动,从开始,到实施,到总结,都形成了闭环。当然,我的这个汇报条理还可以再清晰一些,闭环思维体现得更明显一些。
第三,中层需要有服务意识。我对那种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领导,可以任意对你指手画脚,对你呼来喝去的领导是非常反感的。这个服务意识里,最需要的是平和的语气和心态,而不是摆出管理者的架势,强势的表达他的意愿。遇到这样的上司,我们就只剩下:等和靠。因为不用你思考,因为你的思考一般都会被推翻,那一开始的思考就不会那么深入。
第四,中层需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既要协调上面领导,又要协调下面老师。执行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并且是那种一贯到底的执行,而不是动动嘴皮子的能力。
用上面我的理解观照我今天的个人述职汇报,的确“中层”特色太弱,学科老师的特色太强。如果让我重新来做述职,我可以用学科的作为引子,来迁移到中层管理上,这样的做法才是对自己分管工作的掌握。
马上也去补习“学校中层”的定位,找到了和我想法一样的观点:
写到这里,我还是承认我是一个井底之蛙。
我只能说,这样的活动来得太晚了。我只能说,我还是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因为魏智渊老师说:社会就是理想主义者推动着走的,而不是激进的那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