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官

作者: 佘克宁 | 来源:发表于2018-06-17 11:40 被阅读13次

    职官

    秦置三公,丞相主政,太尉主军,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承秦制。大一统职官之置,非用于明确分工的规范性,而用于摧毁分工的稳定性。

    刘邦在外,丞相萧何为何要自毁名誉以求安全,正是因为萧何的时代,从所谓宪法赋予权力的角度,丞相是有实权的。既然规范的分工规定丞相有实权,那么,刘邦就会考虑以外戚吕后的力量来摧毁这种稳定的分工。刘彻就会用外戚“录尚书事”来彻底摧毁这种稳定的分工,以至于从西汉到西晋,理论上,“三公”(名称不一)是否属于权臣,要看其是否录尚书事,比如曹操、诸葛亮在东汉与蜀汉的权力的真正来源,并不是来自于名义上的丞相,而是因为他们的官职后面,都附带“录尚书事”。

    大一统的逻辑,实权与职官分离。从实权的角度,职官位置高低之法定排名,并不一定具有实质意义,比如皇室也可将实权交给内廷宦官,而非外朝宰相。从职官法定排名的角度,新的外朝,是成功侵蚀旧外朝的旧内朝演变而成,例如类似尚书、中书本是内廷低级秘书,但外戚霍光“录尚书事”之后,尚书终于在魏晋之后成为外朝,唐太宗玄武门政变前的职位是尚书令,可见汉魏黑市地位的职官例如“尚书”等,正式发育成外朝(尚书令、中书令……),由此引发新一轮的内朝侵蚀外朝。

    柏杨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将东汉三国的“大将军”,翻译为“全国最高统帅”。按照《后汉书》百官的记载,东汉光武中兴,大将军吴汉位在三公之下,但是燕然勒石的大将军窦宪,位在三公之上,之后也出现“大将军如三公”的记载。

    以柏杨的治学水平,柏杨不见得查阅过《后汉书》的资料,但这次柏杨猜对了,因为《资治通鉴》记载:曹操迎奉献帝后,曾担任大将军一职,但是实力更强大的袁绍表示不满,曹操就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由此说明,大将军一职在东汉三国,可视为“全国最高统帅”。

    大将军可以位在三公之上,或之下,或如三公,实际上也可以不设此职位,正如明祖之废相。丞相作为外廷之首与皇室之代理,从职官角度,同样可有可无。

    以朱元璋之武断与残暴,胡惟庸作为史上最后的宰相,成为王莽、司马懿之流(武周评价长孙无忌之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明祖与胡惟庸,大致如汉宣帝与霍光,如芒刺背,明廷之内阁应运而生。
    明廷之内阁大学士(取代宰相),复制东汉光武帝刘秀之故事,满清雍正之军机处(取代大学士),复制明代内阁之故事。

    军机处设立之初,纯属雍正之私人办事机构,实权与名分分离。但是满清以惊人速度完成内朝侵蚀外朝之伟业,清末的军机大臣,再也没有人将其误解为皇室之私人班底。

    《明史》之《职官》记载: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清史》之《职官》记载:
    “世祖入关,因明遗制…………时军机之权,独峙於其上。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

    “明祖废相,内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近似于隋炀帝让南朝谄媚之遗臣参与中枢,而刻意将北朝功勋重臣排除出中枢;或者近似于嬴政废除李斯式相权,自掌权柄,让叔孙通等“博士”作为顾问。但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是:嬴胡亥剥夺李斯的丞相职权之后,权柄几乎毫无悬念的转入内廷之赵高手中,正如《明史》之《职官》记载: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内廷侵蚀外廷,职官之称谓不断变换,但侵夺与脱胎之逻辑永恒不变。清承明制,康熙分割内阁权力于翰林院(改其职,分其职设翰林院),一方面说明康熙领悟力合格,已经主动进入内廷侵蚀外廷之循环圈套,另一方面也说明康熙似有所顾忌,近乎掩耳盗铃。雍正壹锤定音,锁定清代内廷侵蚀外廷之宪制,《清史》之《职官》记载:雍正时,设军机处。时军机之权,独峙于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cw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