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马说》的教学设想

《马说》的教学设想

作者: 北城孱头 | 来源:发表于2019-05-22 23:51 被阅读0次

       

    《马说》的教学设想

        《马说》是语文教材里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历来为大家所崇尚。其流畅的语言,奇异的艺术手法,以及揭示的社会问题,一经教学展开,便成了大家议论的热点。在教学中,对于文言字词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文章主旨思想的探究,才是本课的难点。

            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探究?我推崇围绕主问题的点展开探究,即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作为探究的切入点,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并且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开始,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结合课下注释,对课文里的文言字词进行掌握。当然也可以穿插到理解内容里,这需要老师再设计教学时,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接下来,再读课文,了解千里马的命运。引导学生,千里马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死。问题设计: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学生第三次通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第一,有可能饿死、累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不饱,力不足,你还要让它日行千里,不累死才怪。

          第二,被打死。“策之不以其道”一句,可以看出,驯马的人不按照驯养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去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粗暴的虐待马,甚至是“虐杀”,最后一句“天下无马”而盖棺定论,从不反思自己。

          第三,在屈辱中死去。“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变得瘦骨嶙峋,抑郁而死,落得个被埋没的悲剧。而驯马人自己从不反思自己的言行,反而大感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用鲁迅的话说“那简直是污蔑!”食马人是多么愚蠢无知啊。

    《马说》的教学设想

          作者为什么要为千里马鸣不平呢?仅仅是写千里马吗?显然不是。作者是借物寓意,韩愈的文学主张就是“不平则鸣”。看一段背景资料:


          唐贞元年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重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摘自网络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风气可以看出,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而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以此引导文章的主旨,从而突破文章的难点,达到重难点层次清晰,让学生很自然的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说》的教学设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hm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