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友)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深度思考”,今天我想补充下这个话题。
我前面谈到了:我现在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手机的影响下接受太多嘈杂的声音,非常的浮躁,无法独立且安静的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些习惯?我运动的时候我会一个平板跟动作(无声)、一个手机放小说;我独自做家务的时候,我也会放案件解说、小说朗读;开车、骑车的时候会放各种音乐……更可悲的是与家人聊天时,我们也各自拿着手机在刷一些无意义的信息。
这些现象,填充满了我生活的每一帧画面,以至于睡觉前,我和先生都是在各自放音乐或者听各自的故事。
我们的行动力与思考能力正在被娱乐淹没。
这是极其危险的现象,也算是现代人生活里的障碍。
为何会这样?
一是害怕孤独。
我无时无刻把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声音外放,其实是我的内心在拒绝寂寞。因为我还没学会与自己独处。我扪心自问我写得稍好的文章都是在独处不说话没有外在声音影响的的时候写出来的。因为只有在安静、独立的情况下,人才能做自己,探寻自己的内心,才能进入深度思考。那么明知道这类情况下对个人的成长是有益的,为何我还做不到呢?那就是害怕孤独。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觉得要敢于割舍不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如短途的骑行是否可以不借助耳机、或者外放音乐,聆听下风的声音、看看树的摇曳;在洗衣服、扫地的时候是否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当下的任务重,高效地完成任务,或者听一些有价值的;睡前是否可以闭上眼睛,安静地思考过去的一天。我想这些才能帮助我进入深度思考。
二是陷入娱乐陷阱。
电子设备的发明究竟是问为了娱乐人们,还是为了方便人们?我属于前者。我在工作后,尤其是今年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需要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由此我付出了许多行动,其中有一项就是买了大量的书,五月到六月间我确实做到了每晚阅读半小时,但是工作内容、时间变动大了后,坚持了将近一个月的习惯也就不复存在了。我继续投身于电子设备上某书、某音等平台带给我的短暂娱乐,并且深陷其中。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知道我正在看的、听的对于个人成长无益,但是却无法割舍,这应该就是有些朋友打趣说的:沉迷于“电子鸦片”的快感,我深陷于娱乐陷阱。掉入这种陷阱后,刚开始我想的是这个陷阱不深,我靠自己就自救,那就先休息下,休息一段时间后,觉得那么多人都在网中,我也不必要太较真,就这样吧……但是我没发现脚下的陷阱逐渐塌陷,我越陷越深,最终感到双脚无法动弹时,我感到了恐惧。我现在抬头所能看到的就是小小的一片屏幕,屏幕里放啥我就只能看啥,逐渐地屏幕里的内容就是我对于世界的认知,我不需要思考了。
当我写到这里时,我就知道我想改变了,拒绝廉价的快乐,跳出娱乐陷阱。我想的的办法是逐渐戒断,一次性说断就断不现实,而且高质量的娱乐感不是每天都有的,所以要把握好读。比如每天花一点时间思考今天写要写的内容、每天坚持看五页书、每天学一个新的知识点……从这些小小的习惯开始积累,逐步填满我每天的休闲时间。
总结进入有效深入思考的方法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比如不看手机消息、不说话,找一个安静的房间或者戴上耳机听一些轻音乐,创造一个有助于思考的氛围。
明确目标:在开始思考之前,先明确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达成的目标。这有助于你保持专注,不偏离主题。最好写在一张纸上或者写在备忘录里。
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或者记录我的思考流程。
提问与回答:不断向自己提问,并尝试回答。比如,“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优缺点是什么?”通过不断提问和回答,会逐渐深入问题的本质。但是这一点也是最难的,我发现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我很难提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改变学习的。
保持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学习。好奇心是推动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动力。
记录想法:这一点本来在前面几点中有提到,但是我依然想单独列举。用笔记或者电子文档亦或是直接写简书记录下某个问题的想法和思考过程,这有助于回顾和整理思绪,发现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或者新的灵感。
如果沉溺于现状,只会更加焦虑,不愿意放弃廉价的娱乐感。对我而言逐步的自律,才能有底气享受孤独,进入一种智者时刻,深入地思考人生、规划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