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努力的程度,未有认知肤浅,而努力却一步到位的人。
去年,买了一本《古文观止》,我很高兴,先是每篇读数十遍,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通读,其实一无所得。
当时我觉得读过就行,若有需要可以复查,于是就终止了,就与千年之经典文章擦肩而过,可惜啊。
可见,浅薄的认知,撑不起长久的行动。
一年后,无书可读,再次拿起《古文观止》,我想去年既然通读了,今年索性背一遍。
这一背,不得了。
首先,我要搞明白全篇的意思,虽有白话文翻译,但我没法一下背两篇。
于是,我试着在本子上写注释,书上的注释太少了,编者以为我有3处不懂,其实我有100处都不懂。
一边注释,一边背诵,慢慢的,我觉得光背诵,好像还是差点意思,因为我的理解其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字面意思。
于是,我觉得应该买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我信奉的理论只有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当我读了50篇古文鉴赏后,我应该会培养出自己的鉴赏能力,也就能完全读懂一篇古文。
我又试着想,假如整本书背完并完全理解,我还能做哪些努力呢?
我脱口而出说:“可以研究文章的起承转合,以及谋篇布局。”
试着问了个问题,就引发了一项大工程。可见想要拓宽认知,还是得多提问。
可我并不懂写作理论,我只好再买一本写作教科书,先学会写作相关理论,再用理论本身去研究文章,理论和文章并重,也就算脚踏实地了。
想到这里,我深感写作出头之日在望啊。
既能读懂别人的作品,也能写好自己的文章,写作应该就算是小有所成了吧。
自从写作以来,从未有过把研究学问当做自己的目标,以至于投机取巧,走了数年弯路。
后来,我开始踏踏实实的读书,把自己浸泡在书海,才真正领悟到书中的道理。
我现在每天都背一篇《古文观止》,随着记忆的加深,文章中不同类型的字和词也开始层出不穷,文章的生硬与枯燥,也在逐渐消失。
真希望有一天,可以笔随心转,写世间万物;情随事迁,感人生悲欢。
读书小计划:
其一、《古文观止》、《写作一》、《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传习录》、《迟子建散文作品集》。
其二、《名著小说》,争取多写几篇书稿。
读书的目的:读懂别人的作品,写好自己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