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朋友的朋友
“我那朋友非常有个性,本有了一个事业有成的男朋友,在北京买了房子,不再需要她奔波。可她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跟男朋友的生活很无趣,毅然分手。一年后交往了一个小她四岁、一无所有的小男生,第一次去男生老家,看见他老家的土坯房,也着实让她震惊。”我朋友顿了顿,接着说:“她喜欢设计,喜欢原研哉和国内某UI大牛,几番折腾终于去了这家公司,做了两年找机会进入了大牛的工作小组,她说成为像大牛一样的设计师是她的梦想。”
“她很有勇气。”我接过话。
“对,她自己在京郊买了一座小房子,自己还贷款,生活压力还是有的。有一次闲聊时,她说生活很累,显的很疲惫。可能这就是有个性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吧。”
听过我朋友的这位朋友的故事,我好奇的是: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让她这么勇敢?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惧舆论,不惧未来。她的家庭在她成长过程中一直给予的都是支持、鼓励和认可吧。我开始羡慕她的家庭环境。
这是个很典型的做自己的故事。做自己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口号。可对于迷失自己的我,彷徨的站在十字路口,不知所措。
我思考了很多,想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找到自己的样子。
2.一种人格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中坦陈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即使在两性亲密关系中,也害怕产生冲突,让对方生气,不敢表现自己的情绪。像被雷劈一样,我被击中了。
即使知道对方在胡说八道,我也会说,是吗?真的是这样吗?原来是这样啊!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没有特别热爱,也没有特别讨厌的东西,容易听从别人的安排,习惯妥协。
时刻在考虑如何满足对方的期待,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我开始思考这种习惯的来源。考了好成绩,老师会发奖品,母亲逢人便夸,我得到一种正向反馈:有好成绩就有“好处”。听话,就不会被暴脾气的父亲臭骂,要讨好父亲。无条件的爱?我想起来的只有责怪和批评。无论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人后仍然对自己不满,责任只能归咎于己。
讨好型人格,确实也有好处:合群,不会被孤立;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尤其是需要靠合作维持生存的远古人,基因里都刻着对孤独的恐惧。讨好他人,也是人类的基因记忆。
薛兆丰老师说,经济学家能看到他人看得见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人看不见的一面。讨好型人格,让我们更合群,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好感,但其看不见的一面是:我们忘记了最该讨好的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他人的欣赏。处处妥协,一再退让,就会失去原则(当然,你也可能没有原则)。
最可怕的是,你不断满足他人,按照他人的意愿修剪自己,最终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当他人离你而去,只剩下一副自己讨厌的皮囊。而能够陪伴你一生的,大概也只有自己。
3.一种活法
当人类不再需要合群维持生存时,讨好型人格的好处就少的可怜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以社会普适的标准要求自己,并没有那么可怕。如果你不在意舆论,就没有舆论能伤害到你。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只在乎自己的看法。
死亡前,人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根据一组研究称,TOP5的遗憾之一就是那些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儿。人的一生就算真的很长寿,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如果你不喜欢,就不值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面。
坐在桂林山水实景剧院看《印象刘三姐》,打动我的不是巨幅的山水实景,而是一位小姑娘。站在合唱群里,她从上台起,忍不住的一直笑,表情都乐成了一朵花。仿佛唱歌就是一生最快乐的事儿。那一刻,我好想体会她的快乐。唱歌,是她最想做的事儿。
习惯了讨好他人,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用在意,我们还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去尝试,去体验,凡事问一问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一年,可能三五年,可能十年,你总会知道自己想要去向哪里。这也是治愈讨好型人格的良方。
这一路是历程,也是风景。
愿你做自己生活的主角!
#蔷薇记#: 记录生活之美和智慧之妙。
这是蔷薇石原创的第96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