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和一个朋友约好了谈一些事情,等我进了他办公室,看到他有些迷茫的眼神,手上划着手机,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这种味道其实我很熟悉,前几天我也正歇菜,准确地说,今天上午做完一个个案以后,我也是半睡半醒了一个中午。不过我有个特质,如果身边的人蔫了,我反倒会让自己意识稳定起来。
我先说了早上那个让我做得挺兴奋的个案,完事以后他就说,我感觉有些无力,于是我就尝试带他做了一下觉察,无力的是列了计划但是不想动→担心自己做不好→害怕别人别人不满意→就觉得自己很差劲→…………→回不来家。
然后他就开始自己释放无力感,我捕捉了一些信息,做了一下记录,然后我就协助他做了梳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1756/52c7ba0e4fd93f00.jpg)
等他释放完后,我通过画图协助他去看到整个状态的因果逻辑,我当时就隐约觉得[我很差劲]这个信念是这个背后的指挥棒,也更加体会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了,因为虽然我自以为梳理得很清晰,实际上他的状态并没有太大的松动。
所以我决定从源头重新梳理起,整个过程如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1756/6bd38f1b7274aea1.jpg)
表面上看,是因为要做这几件事,觉得自己很无力,所以觉得自己很差劲。实际上是因为先相信了自己很差劲,才导致无力去做这几件事的,为什么呢?
首先,从做这几件事的动机来看,是因为害怕这几件事没做就没有成果,也就不能创造经营性收入,这样就会被人笑话,被人笑话了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所以反过来,做这几件事的动力是因为想要证明自己是很强大的(有价值有用的),这种证明的动力是由恐惧驱动的,一个人内心相信了自己很差劲,却想要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证明自己很厉害,就必然是心虚的,必然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同时,当一个人想要自己很厉害的时候,一定要挑“大”的做,挑有挑战性的做,挑别人做不到的事做,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够牛。所以,这几件事必然会有些挑战,一个带着恐惧,心虚的人,面对一些有挑战性的事,必然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心自己做不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我是很差劲的”这个信念,放下证明自己很牛逼的意图,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些计划上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人会怎么做呢?是不是就是去感知这些事情需要的元素,流程,步骤,按部就班去推进就好了,该提升能力提升能力,该补充资源补充资源,该讨论时讨论,该演练时演练,回归到事情本身就好了,没有了担心,恐惧,焦虑,沮丧这些背景音乐,思考的过程是不是就顺畅了很多——更准确说是觉知的过程,因为每一件事情本身就蕴含着它天然的规律信息。事情本身是不会让我们觉得累和沮丧的,是因为我们的信念被搅动了,情绪就弥漫起来遮住了我们智慧的双眼,于是我们就看不到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
在这过程中,我也觉察到自己有些着急——怎么他没有豁然开朗呢,这样就表示我功力不够,水平有限,这样就会让我觉得自己也有一种差劲的感觉。那个时候,我就立起一个意识,我不需要通过他的变化来证明我是有用有价值的。从客观上来讲,我现在处于一个带觉察教练的角色,我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去协助对方看到因果逻辑才是我当下要做的,至于我自己的部分,我可以在结束以后再另外处理。
看到这个因果模式还有背后的指挥棒以后,我们就开始进入翻转的阶段。从事实层面,生命故事层面,因果逻辑层面去翻转“我是很差劲的”这个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