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作者: 听雨馆中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00:11 被阅读0次

    国家博物馆馆藏一件三彩骆驼载乐俑,发现于西安市西郊南何村的鲜于庭诲墓。墓主鲜于庭诲曾跟随唐玄宗平定宫廷内乱,于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埋葬于唐代长安城西郊。

    强烈谴责这惨无人道的水印

    这是一只来自中西亚的双峰驼,昂首向上,头顶、颈部和前肢垂着柔顺的毛发。背上披挂毡毯,毡毯上面架起一个小平台,台上坐着乐伎四人,围住中央站立的歌舞艺人。怀抱琵琶的,吹奏的,拍鼓的……还有站在中央的老年胡人,右手向前屈曲,左臂向后摆动,载歌载舞。五个人中,有三人深目高鼻,络腮胡须,和另外一位吹奏者和靠前方的拍鼓人的面目不同,正是借此突出胡汉之别。

    有一种说法是,它表现了一种唐代百戏表演,类似现在的杂技马戏。但是即便是最强健且训练有素的骆驼也未必能载下这许多乐师,人与骆驼的比例似乎也被夸大了。它或许并非写实,我们可以将它看做丝绸之路上的群像。骆驼与乐队,永恒展示着那些关于大漠驼铃、胡乐纷纷的往事。

    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中发现一件同类俑,异曲同工,骆驼背上有七个男乐俑围绕一位体态丰腴的女歌舞俑。

    西域物质文化——尤其是胡乐入华,催生了“骆驼载乐”造型。唐代留下了许多描写西域音乐盛行的诗句。骆驼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乘坐骆驼的西域商人、伎乐、僧侣,带来的不仅有西方的货物,也有多种多样的乐器、乐律和乐舞。

    胡乐大规模入华,起自北朝。隋代建国之初,由于传统雅乐乐律轶失,胡乐入雅成了无奈的选择。唐太宗时期,燕乐大曲形成国国伎、清商伎以及高丽、天竺、龟兹、安国、康国、西凉、疏勒、高昌十部伎,其中胡乐占有八部。

    元稹曾作诗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西域的繁弦急管在本土力量下,逐渐内化为华夏新声。

    强烈而异样的感官刺激,直接给文化生活,尤其是民间音乐发展注入了活力,冲击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于礼”的文学和音乐创作。

    音乐和文学密不可分,唐诗宋词以强烈的抒情性登场,与音乐的变革是有关的。

    而其物虽在,声已不存,唯有三彩骆驼载乐俑,逢时而生,昙花一现,在幽闭的墓室中获得了永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ry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