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

作者: 阿冬不拉 | 来源:发表于2016-11-20 17:02 被阅读0次

有一个朋友,不谙世事,不善交际,有一份稳定工作和中等收入。

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她在父母的支持下买房买车,一个人住着140平方米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开车上下班,不知不觉年过三十。

也是在三十岁这一年,她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北漂,租房、挤地铁……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这个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同时,她又不愿像长辈们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告别孤独——那样的话,也许会更孤独。

在某些人看来,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改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才能有更广阔的圈子。

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忽略了人的个性。就好比看电影,看特吕弗和费里尼的人跟看《小时代》的人很难有共鸣,你不能强求其中一方迁就另外一方。因为价值观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

而且,即使改变,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去适应别人的高度,但无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迁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所以,一个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

别说那些内地封闭小城了,即使是东南沿海的富庶地区,即使和港澳仅仅一两个小时的车程距离,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你依然要忍受以下这些事情:

同样的杂志和电影,比广州、深圳迟一个多星期上市和上线;

得自己开着车跑去大城市看话剧和演唱会;

老一辈永远关心你为什么大学毕业了还不拍拖,二十五岁了怎么还不结婚,结婚都一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

如果你没考公务员,某些人更是会替你痛心疾首;

即使是年轻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来就跟你谈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经,见到育儿和养生讲座就像打了鸡血;

许多你的同龄人,有着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可家里没有一本书,你们永远找不到共同的话题;

在事业上,你不能靠创意打动客户,跟人搂着肩膀忍着满口酒臭气称兄道弟干上几杯也许更管用……

有时,我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能忍受这些,简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还要多万倍的勇气。当然,后来我明白了,这不是勇气,而是妥协和懦弱。

大城市当然也存在这些问题,但你起码有躲开的概率,如果你有足够能力,还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早老去,然后定义生活。比如认为房子、车子和金钱就代表生活的全部,认为别人也应该这样想,否则就是不成熟不知足,或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强调平庸的可贵,把“平庸”等同于“平淡”。

可是,许多人未曾想过,你认为好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我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人,未必是关怀,而是侵犯,不管你是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这样的事,在这个国家固然随处可见,但小城市似乎更明显一些,同时让人无处可躲,也无从辩驳。

越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的人,越是庸碌无知的人,越喜欢嘲笑那些有勇气去承受压力的人。

不够现实的乌托邦,总会引来嘲笑。但是,如果你现在二十多岁,你是希望看到一个乌托邦,还是看到自己六十岁时的样子?

相关文章

  • 龙虾

    刚刚看完一部反乌托邦电影《龙虾》反乌托邦(dystopian)的概念来自于反乌托邦与乌托邦两种类型(dyst...

  • 三行|乌托邦式姑娘

    姑娘住在乌托邦和梦里, 可乌托邦很远, 梦也很短。

  • 1116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矛盾 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矛盾

  • #新年觉醒Day4#《改变》中的乌托邦症候群

    5 乌托邦症候群 The Utopia Syndrome 本章主要讲述了乌托邦主义引发的行为,乌托邦症候群,以及可...

  • 建造一个乌托邦

    一、莫尔的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源于16世纪英格兰作家托马斯·莫尔爵士的著作《乌托邦(Utopia)》,这本书全名...

  • 外始内源

    ——重构乌托邦

  • 2020-03-23

    拒绝乌托邦。

  • 著名作家谈“乌托邦”

    “乌托邦”这个名字来自摩尔的同名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它有独特的生命力。 除了有正面乌托邦,还有反面乌托邦。这后...

  • 香雪堂——那是梦想乌托邦的样子

    梦想乌托邦 曾经无数的人们都在寻找《奋斗》中那个“心碎乌托邦”的地址,据说住在里面的人都曾为心中乌托邦式的理想不能...

  •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一口气读了一堆反乌托邦的作品,原来作古之人早已用自己的方式预见或预言了我们正在经历或必将经历的时代。不仅如此,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乌托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ry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