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东的对门是一对上了维修纪的老夫妻,他们开了一家维修店。主要就是换自行车、电动车。像补胎换带之类的小活,不过我看他的三轮车侧板上写着“流动补胎”四个字,貌似人家还上门服务呢。
说起这两个老人,给我的印象就是一般农民形象,不过感觉有点扣,小区里骑车出来,发现带气不足,去人家那里借用一下器官,收费一元,人家还准备了收款码,你说咋的吧!
生活对谁来说都不容易,有时候没必要自己给自己加枷锁。你让他一下,他会敬你一仗。
说起这对老人也不容易,
他们两口子出生在五十年代,那时候都穷,能吃上饭就很不错了,成天的玉米高粱面饼子或者是煮饭,能吃的你恶心,即使如此也没有充足的让你吃。
好在后来包产到户,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得到改善,到了七十年代的时候稍微好了一些,白面是有了,但是得凭票购买,再后来改革开放,人们的日子蒸蒸日上。
他们两个通过没人介绍认识的。第二次见面就去领证了,说起这话是,女主人还是蛮有意见的,因为媒婆当时说,男主人腿有点瘸,可是见面时,女主人也没看出有啥特别瘸的地方呀。
结了婚以后,才知道,那天媒婆联系见面,特意安排在晚上。在当时那个时期,晚上最亮的就是煤油灯,拿现在风光来比,那简直就是好比是萤火虫,并且当时男主人走路特别慢,这样不至于被他们发现“破债”来。
彩礼只有290元,家里的唯一像样的就是,女主娘家配送了一台缝纫机。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一个手电筒。
结婚后的两个人,在男主父亲的努力下,把给两个人都找到了工作,一起进入了县搬运站,女的负责统计,因为上过几年学校,男的负责管理仓库,因为腿脚不方便干重活,女主看到自己也有工作了,怨言也少了许多,瘸点也不算少,又不是傻子。日子就这样开始过了起来。
第二年女儿出生,第三年生了一个男娃,第五年有生下一个女儿。
“如今三个孩子都已成家,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男主人坐在门口如实说。
现在两口子都有退休金,郊区还有自己的房子,就等着城市规划占地后补偿钱呢。
现在他们买了这么一个小门店,楼上住宿,楼下摆修车工具,孩子们周末都回来看他们,此刻有点刻薄的男主大方起来了,会买来一些肉和菜,让孩子们吃。
脸上的笑容,又开始绽放了,时间就定格在周末,接下来又回到了老样子。
没到秋天和冬天,老两口会在自己的店门口,摆上新鲜的应季水果来卖,葡萄卖的最多,豆角不常有。还有秋天的花生和冬天的大白菜。
不用猜,肯定是男主人“退休”后,没有闲着,喜欢劳动,才有这些个“收获”。
人总归是做点事情的好,那样生活才有趣,才会有浪花。
老两口的孩子一前一后就是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