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乡扫墓返程途中,听到了父亲说起他年轻时曾经参与张家界枝柳铁路建设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也为我揭开了一段我从不曾去了解的轰轰烈烈的历史。
1964年中央作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备战为核心,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开展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谓三线,是指从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三线地区分为西南大三线和西北大三线两大块,在这场战略布局中,湘西、湘中地区的43个县市区成为重要阵地。
由于家乡南县是鱼米之乡,农业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所以也承担了当时的大庸县(即现在的张家界市)枝柳铁路某段的建设任务。枝柳铁路是三线建设中的一条重要铁路,北起湖北枝城,南至广西柳州,是与京广铁路平行的第二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其中,湖南段长580公里,占全线的三分之二。
当时在父亲二十岁出头,被分配到了铁路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物资运输的工作。当时南县还派了几百上千的民兵一道投入到枝柳铁路建设中。1970年秋季,大批铁路建设者脚穿草鞋、肩挑行李,从长沙、湘潭、益阳、邵阳、零陵等地区徒步赶往铁路建设工地。
父亲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当时建设的情景,说起当时住在天门山旅馆,条件相对来说不错。他有一次要去运竹子,和另一位老同志一起坐车去往沅陵,到沅陵的一个镇上面办妥了,等了一个多星期,把竹子扎成竹排,然后父亲就和同事一起坐车到常德桃源港陬市等,这一等又是一个多星期,等着竹子放排下来,然后再运到大庸市铁路建设工地。
这种物资的运输方式是我从不知道的,运送竹子还要放竹排,可见当时物资运输是多么的艰难,现在高速公路、高铁四通八达,物流的效率不知道比那时要高多少。
因为开山修路需要炸药,所以父亲还曾和同事一起去运炸药,他们开着解放牌大货车,从大庸市开到衡阳祁东等炸药,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出错了,在那里又等了半个月。而且当时的路特别不好走,沙石满天飞,山区的路也特别险,父亲曾知道有几个同乡的司机在运送物资的途中出事故,就这么客死在在他乡。
建设铁路是一件很辛苦且非常危险的工程,枝柳铁路横穿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隧道桥梁占四分之一。近百万修路大军,按部队建制编为200个团。这些可敬的建设者们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风餐露宿、肩挑背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最危险的是放炮采石。在悬崖峭壁上,民兵拴着绳子,悬在半山腰打炮眼。遇到哑炮,就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排炮。
枝柳铁路历时8年建成,为修建这段580公里的铁路,湖南795人牺牲、1890人负伤致残。父亲说南县的民兵也有一些在建设铁路中牺牲的,这些人牺牲时也才二十多岁,非常年轻。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位益阳南县烈士杜三元,牺牲时只有23岁。
在距离枝柳铁路烈士纪念碑几公里外,建设者们已经修建成了张吉怀高铁,已于2021年12月通车。现在乘坐高铁从长沙到张家界才两个半小时,高铁疾驰而来,筚路蓝缕的三线芳华从未远去,激情燃烧的精神轨迹继续延伸。
我为父亲曾参与枝柳铁路的建设而感到自豪,他曾在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为国家的建设而不顾个人的安危,为物资运输而在省内四处奔走。而今,他早已退休在家,但他说起这段经历时,仍然记忆犹新、心潮澎湃。
正是像我父亲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在那个时候远离家乡,奋力投入三线建设中,不仅为当时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冲锋在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