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两篇刘润的文章,关于在工作中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总结一下心得。
清晰的表达,我们通常说要重点清晰、层次分明,但是怎么做到呢,关键在于表达的结构。
结构出来了,重点自然显现,内容自然清晰。
对应到工作中,可以分为两种具体场景:汇报现状和寻求改变。
1、汇报现状
对于汇报现状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听者(领导或者下属)了解当前的情况,过去的成绩。
就比如每天的日报、每周的周报、每月的月报乃至每年的年终汇报。
这类表达,可以采取结论先行的方式。
比如年终汇报的时候,可以先说,本年度,我们在销售方面做得不错,客户留存方面有所欠缺。
根据这个结论,接着介绍销售的具体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对比,老客户流失情况等等。
当你的汇报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听众会跟着你的思路走,原本平平无奇的一堆数据,被你清清楚楚地理出了一条线,汇报便会显得清晰,简洁。
否则只是简单的罗列数据,会给人以堆砌之感,往往会让人犯困。
2、寻求改变。
这类沟通,相对于汇报成果来说,目的性往往更强。
因为你只有获得了听众的理解和认可,才能拿到自己的资源,或者统一了思想,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对于这类汇报,要注意三个因素必须讲清:方案(A),背景(B),问题(Q)。而具体如何组织这三个要素,则根据个人习惯即可。
举个例子,你可以采取AQB的方式。
你希望公司增加业务人员的出差补助(A),因为你当前区域客户已经被基本瓜分完毕,依靠本区域实现业务增长很难(B),而周边省市待开发潜力很大,增加出差补助可以增加大家开发周边市场的动力(R)。
也可以采取BQA的方式。
目前你所在办事处当前区域内客户潜力增长有限,难以保证明年的业绩(B),想要保持增长规模,必须开拓周边市场(Q),所以要增加出差补助,让业务人员更有动力开拓区域外的市场(A)。
也可以采取QBA的方式。
我们区域今年保证完成增长任务(Q),但是当前区域内客户已经开发殆尽,潜力客户很少(B),因此希望增加出差人员的补助,鼓励大家开拓周边市场来实现增长目标(A)。
另外,刘润的文章中还提到一些汇报模型,细细体会,我发现两个重点:
1、要做到结构化地表达,首先要做到结构性思维,也就是先把问题想清,才有可能说清;
2、表达要以听众为中心,虽然表达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汇报成果或者所求资源),但是只要听众听懂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听众的听懂是前提。
把问题想清楚后,按照听众的角度与逻辑,把问题讲出来,才有可能进行一场成功的沟通。
工作中的成功沟通,表面上高光时刻在那几分钟、几十分钟的汇报与表达,关键则在于前面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准备与梳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