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结课论文
期末结课论文选题
1.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2.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3.围绕最新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4.自选题目
要求:3000字以上,格式规范
格式:封面(学校 专业 学号 老师)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脚注 参考文献
纸质版论文、诚信书、查重报告,查重率不高于15%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
-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约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我们需加强改革创新,促进均衡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加强党的领导,推动现代化进程。通过积极应对问题,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均衡、可持续。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影响其他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关乎全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主要任务。以人民为中心,保障民生,公平惠民,提升发展质量,满足人民需求。统筹发展各领域,实现文明提升,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准确把握发展特征,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选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加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推动力。中国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努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将继续奋斗,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 第三节 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已转化为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面对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待提升、环境保护需加强等是突出问题。民生领域有短板,城乡差距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面临难题。社会文明、法治、治理能力、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也需提高。优势在于国家制度、治理效能提升,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工业体系完整,人才资源丰富,内需市场广阔。在复杂局面中展现经济优势,特别是2020年成全球唯一正增长经济体。面对变化,尽快适应、主动应对、转危为机、实现高质量、有效率、公平、可持续、安全发展为好开局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安排
2035年前,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基础上再15年努力,基本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科技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创新型国家;人民享有平等参与、发展权利,法治建设基本完成;各方面制度更完善,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文明高度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更宽裕,城乡发展差距减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形成;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美丽中国目标实现。
第二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人民不屈服,奋起抗争,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巨大成果。现在,我们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体现,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目标是让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具有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伟大的梦想精神。中国梦源于人民,实现依靠人民。每个中华儿女都追寻国家、民族的梦,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梦想,需团结力量共享责任与荣耀。中国梦追求幸福,与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关。中国致力于发展国家、为世界作贡献,愿与他国互助互支,共同实现各自梦想。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和平发展,为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作贡献。中国梦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道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核心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个人梦想,将为中国梦增添动力。
- 第二节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战略思维,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不断深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勾勒出现代化强国的壮美图景。新时代要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解决我国问题的关键,构筑繁荣富强、幸福安康、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问题是政党、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准确判断、科学谋划、主动赢得战略上的成功对党和人民事业至关重要。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全局观、解矛盾要有优先考虑。党的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确定的伟大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这并未改变发展战略机遇期及经济整体向好的基本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要要求,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既关注供需,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生产关系,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解决发展困难和矛盾,培育增长新动力和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军民融合战略,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强军目标。稳中求进,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充分肯定成绩,同时看到不利因素,解决矛盾,争取最好结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增长、创新、就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力量。按劳分配、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收入分配和经济体制基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政府要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监管市场,发挥法治经济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分配方式、经济运行方式,互相支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 第二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认识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深化,提出“三期叠加”和新常态。我国经济环境、要求变化,速度、方式、结构、动力转变。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供给和需求,提升效率、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投资回报、企业利润、员工收入、政府税收充分反映市场贡献。宏观经济循环畅通,比例关系、空间布局合理,经济平稳,不大起落。转向“好不好”,遵循规律、持续发展,量积累到阶段后转向质的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经营方式,加强抗风险能力。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发展理念决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在全面推进各领域的创新、协调和绿色发展方面起关键作用,为构建美丽中国、做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奠定基础。开放、共享是中国发展要义。开放促进经济融入全球,共享让人民分享成果。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突出市场导向和人民为中心,打造开放型经济、促进社会协调。共享成果,营造美好生活。新发展理念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问题导向,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忧患意识,应对内外风险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需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三个方面全面把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现代化经济体系需包括创新产业体系、统一开放市场体系、效率公平收入分配体系、优势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协同发展、市场有序、公平富裕、区域联动。建设绿色、开放、协调、创新、共享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协调、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从长远利益出发,修复长江生态、保护黄河、加强边疆发展、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复兴、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经济带、保护生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共赢合作。
- 第三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格局的根本变化
经济持续发展,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源,协调两个循环。改革开放后扩大对外贸易,加入世贸组织深入参与国际循环。2020年疫情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复苏不稳定,公平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受挑战,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我国企业停产。中国需根据外部形势变化,提出新发展思路。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内循环不畅,需求结构转变复杂。经济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导,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增长。
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条件和基础优越,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工业体系。通过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内部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工作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努力,各地需找准位置和优势,提高能力,制定规划和政策,实现循环流转。保畅通经济循环关键,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畅通,提供就业和需求能力。自立自强是根本,通过科学精神、自主创新建立安全可靠的发展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突破产业瓶颈,加强科技创新,强大国内循环,提升竞争力。推动开放,改善要素质量,增强全球影响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产业升级。
- 第四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深化供给侧改革,适应新形势,推动高质量发展。需求与供给相互依存,需求创新催生供给变革。需求管理解决总量问题,刺激经济增长;供给管理解决结构问题,提升供给效率。两者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增长与调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供需问题,需求变化而供给未跟进,导致结构性失衡。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治本之策,重要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应巩固成果、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供应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紧迫。尽管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要降低企业成本,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培养多层次制造业人才。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关键。当前,我国制造业仍以低端产品为主,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相对缺乏。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原则,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智能制造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这些举措将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主力和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和活力。坚决去产能,减少无效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装备、环保、安全水平。推进质量提升、增加品种、品质、品牌。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 第五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党三全会:经济改革重点是政府市场关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提供基础。党历经认识深化,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我党新突破: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市场问题,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让市场在所有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政府主要职责是保持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监管与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机统一,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的协同发展。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通过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坚守正确方向。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权益,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政治、组织和人才支持。任务包括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优化经济布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善治理结构、加强监管防止资产流失,培育全球领先企业。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提供公共服务,深化产权保护制度改革,保障公有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保护各种经济产权和利益,确保平等使用要素、公平竞争、法律保护。实施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实现市场决定价格。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保护权益,消除发展壁垒,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科学宏观调控、有效政府治理,发挥市场经济优势。创新宏观调控,推进国家规划,协调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政策,实现高质量、有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强化规划约束,健全体系,创新实施机制。优化财政、金融、消费、投融资政策,优化供给结构。深化投融资改革,发挥政府资金作用,推进政银企社合作,扩大有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精准实施产业政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创新完善区域政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引导。
- 第六节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全球多国积极支持参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共商共建共享,深化“五通”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核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努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内陆沿边开放,对接国家战略,推动四大板块发展,形成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重点是双向投资、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人文交流,促进包容发展。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范围深化拓宽,创新方式布局优化质量提升。主动开放扩大对外开放,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提高开放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双向开放,引进技术投资和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推动全面开放,形成互联互通开放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加强开放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放宽准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开放。全面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构建公平竞争环境,反对保护主义。共赢开放,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包容开放,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的目标。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要团结各方力量,促进各种关系和谐,取得社会主义新胜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以人民幸福为最大人权,实现人权需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二节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宝,团结各力量,促进各关系和谐,取得新胜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政治文明的要求,以人民幸福为最大人权,需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价值观,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推进政府协商,加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用,贯彻协商民主,完善协商程序和内容。加强人民团体协商,维护特定群体权益,代表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稳步推进基层协商,解决基层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引导有序参与协商,为社会提供服务。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民主发展。
-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要将体现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权益、推进社会进步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加强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实践,让全体人民成为法治的支持者和捍卫者。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法律权威,不允许特权存在。法治与道德相结合,共同规范社会行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法治,学习借鉴优秀成果,不盲目西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要明确立法边界,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要求,满足人民期待。推进严格执法,解决突出问题。建设法治政府,审查决策合法性,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法定化机构权责。加强政务公开,监督行政权力。确保司法公正,优化司法权力,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拒绝腐败。全民守法是社会基础,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推行守法信用记录,形成守法光荣的氛围。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青少年理念教育共管。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征信系统,加强失信惩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以人民为中心,激励文化创作,优化文化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网络治理,营造清朗空间。完善文化创作经济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加强文艺创作引导。
- 第二节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教育,加强思政教育,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树立正确思想,涵育主流价值。推动思政课改革,提高教材质量,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政治安全。坚持斗争精神,反对错误观点,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民族思维能力和文明素质,代表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影响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体系,继承民族文化,融通国内外资源,推进知识、理论、方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需具备原创性、时代性。创新是其发展永恒主题,必须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同时,加强系统性、专业性,完善学科体系,突出优势、拓展领域,推动基础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炼标识性概念,增强国际影响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奉献国家民族责任,实干实践求新变,培养青年奋斗者,加强核心价值观,勇担伟大复兴责任。
-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深化文化自信,打造适应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正确方向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应对不断激荡的国际文化交流,坚守本民族的精神独立。在世界舞台上,保持自信,引领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姿态崛起。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融入社会发展。榜样感召,传承美德,借助文化产品推广,日常落实。强化制度保障,培育核心价值观。科学设计政策法规,提高约束力。社会治理注重价值导向、崇德向善。教育实践制度共识,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抵制错误思想,为伟大复兴积累正能量。
-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中华文明、团结统一、多民族融合、培养道德等起重要作用。它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文化契合核心价值观,植根内心,影响思想行为。独特价值体系传承民族特色,是深厚软实力。弘扬文化精华,提升文化实力,构建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强调研究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时代价值,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吸纳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发展中华文化。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强调中华文化与国家发展相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深刻影响语言、行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责任,保护红色资源,构筑中国精神和价值观,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是时代的风向标,反映人民心声。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中华精神,创造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鼓舞人民迎接未来。立足现实,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生活。传承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创作主题源自时代,反映历史变迁、精神图谱。遵循文艺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抵制歪曲作品和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文艺批评,打造优秀作品,强化文艺队伍建设。通过高尚形象和作品赢得人民支持,展现中国特色和风貌。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文化创作生产水平。政企分开,改革国有文化单位,推进兼并重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推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多元文化活动,健康融合全民健身,促进文化交流,强化文化自信,推动高质量文化产业,满足人民需求,优化供给结构,创新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文化与科技、体育、旅游融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文化实力。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宣介中国主张、智慧、方案,发挥全球作用,倡导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人文交流,塑造公正国际秩序,增强对人类问题的贡献,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友谊圈,提升对外发声能力。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是重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处理矛盾,维护合法权益;建立权利、机会、规则公平体系;全体人民共同发展,营造公平环境。扶贫精准化,共富阶段性,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和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劳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民生保障制度,构建统筹城乡、促进就业、提供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健康的制度体系,以促进人民福祉为宗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提高全民素质,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卫生健康制度,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医改,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
- 第二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社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实对人,解决困难,推进公平,满足需求,确保可持续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
坚持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人民收人水平,完善分配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公平;提高就业质量,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就业:经济导向、服务体系、结构缓解,引创业、灵活就业,教育提质。全面建立多层次社保体系: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公益医疗,保障人民健康。优势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全方位健康服务。强化基层医疗,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完善救治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全民医保,城乡整合,商业健保发展,解除疾病后顾之忧。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落实新发展格局要求,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均等性,完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强化底线思维,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制度,加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重群众观点和法治引领;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全周期管理、动态治理;强化平战结合,提升社会治理实战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结构改变,社会矛盾多元化。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要求。任务包括加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完善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调人民生命安全至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整体效能,加快社会治安建设、心理服务体系和社区治理,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多方参与,促进公民素质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党委领导,健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力量,解决问题。政府发挥职能,完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社会协同,鼓励多方参与,吸纳各方力量。健全群防机制,增强共享性,拓展参与渠道、协商载体、共享机制,民主评价。创新方法,提升实效,推进现代治理试点,加强基层治理,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构建新格局。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制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制度保障、协同推进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以生态为准则的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
研究统一空间规划机制,完善资源管理、节约制度,建立环境治理体系、生态市场,健全绩效评价和责任制度。
- 第二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并使其为人类服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保护生态环境就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和子孙后代争取宝贵的生存空间。
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福祉,提供了食品、水源、药物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执行生态服务,其丧失导致健康问题、食品风险、脆弱性增加、发展机会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工业文明加剧生物多样性危机,物种丰富度持续降低,生态系统衰退。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但行动不足。其指出,物种灭绝威胁持续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寻求发展机遇,共建和谐家园。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色引领工业化,推动绿色制造和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城市融入自然,建设绿色新城。
- 第三节 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阶段:绿色与经济的关系由无视到平衡再到共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为发展提供基础,发展为保护生态提供支持。生态经济转化生态优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发展,实现共赢。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良好生态是公共产品,提升生活质量。
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绿色发展需加快建立绿色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建立绿色产品标准、促进节约能源,引导绿色消费,提升新能源汽车比例,推动绿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保护耕地,严格节约用地;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推进绿色矿山发展;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供给和消费;构建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体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新局面。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2020年,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占40.1%,大气重污染持续存在。水环境中,83.4%的地表水监测断面达到I-Ⅱ类水质,但水生态破坏和营养性物质问题仍普遍存在。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但重金属污染仍是影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生态质量优良县域面积约占46.6%,但较差和差的县域面积占31.3%。总体来说,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还有一定差距需解决。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建立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实施风沙源治理,推进水源地保护,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生态质量与多样性。
- 第四节 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坚持生态治理的多边主义
全球生态危机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建绿色发展,避免个别国家以单边主义阻碍环境合作,损害全球治理的公平和效果。
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
加强全球生态治理,推进合作共赢,维护地球环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和谐共存精神。加强南南合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第八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与基本要求
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政治安全,推进各领域安全,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推进国际共同安全,提升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安全干部队伍建设。这些基本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提供了遵循。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保证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离不开统筹策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依靠人民形成维护安全的合力。
- 第二节 坚持“一国两制”坚定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港澳台自治,防范分裂行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繁荣稳定。坚持“一国两制”,维护国家安全,完善法律制度,治理香港,确保繁荣稳定,防范分裂,并落实选举制度改革。
第九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
世界正处于百年末有之大变局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提供发展模式选择,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引领世界和平与进步。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战略自信,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世界和平、共同发展,展现中国智慧和方案,为新时代对外工作目标奠定基础。弘扬“丝路精神”,共同发展。尊重合作,走和平道路。深化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勇于面对挑战,把握全局。推动和平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入洞悉世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实现共同进步。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追求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与世界和睦相处、共护和平、共享和平。这符合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平的理念,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价值取向。中国依据包括和平传统、发展需求、历史经验和世界共识,决心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 第二节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
中国积极发展全方位外交,注重周边和大国关系,倡导多边合作,推动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坚定捍卫国家利益,推动中欧合作,加强与金砖国家关系,致力于友好周边外交,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实现共赢合作。亲诚邻为,促合作、共发展;睦邻、安邻、富邻,维和平、稳大局;深化互利,找合作契合点;推进安全,增进互信;团结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公道正义,反对霸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中坚力量,中国加强与其合作、提供援助、维护共同利益。与非洲、拉美、阿拉伯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促进合作共赢、互信发展、和平稳定。推动多边国际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拓展多边多层次的国际交往领域
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法和秩序,推动全球合作,反对霸权主义。中国积极解决全球问题,促进公正发展,维护稳定。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中国推金砖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与亚非国家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目标。积极推进经贸合作、区域一体化,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多层次交往、元首外交发挥引领作用,加强政治互信和人民友谊。
-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国方案
现行全球秩序存在问题:政治不平等,西方主导导致对抗和冲突;世界和平得不到保障,安全问题交织;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加剧极端主义和安全威胁。需要推动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秩序,符合各国需求。国际问题:南北差距难弥合、文化差异缺包容、自然与人类不和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唯一出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共建和平、共担繁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和平共处,构建平等互利的伙伴关系。消除强弱之殊,共建安全共享。以对话化解分歧,拒绝以他国安全威胁自身。反对恐怖主义,实现普遍安全。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新平台
中国强调上海精神,倡导多边合作、开放市场,构建国际组织平台,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举办进博会搭建贸易平台,体现天下大同理念,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推动全球发展和共同进步。
第十章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
- 第一节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根本优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确保稳定和长治久安。
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
党中央统一领导,各方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确保治国理政有方向、有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实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探索领导规律,完善领导方式,保证党的全面领导。
- 第二节 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压倒性成效。党内政治生态改善,自我净化、完善、革新、提高能力增强,但仍面临考验和挑战。腐败风险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保持警醒,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确保党永葆活力和战斗力。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党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统领制度建设,深入反腐败斗争。这是党的建设根本方针,确保党永远坚强、清正、高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