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导语
1.1什么是STEAM教育
1.2普及STEAM教育的意义
2.背景情况
2.1科技发展倒逼教育改革
2.2教育观念更迭,家长重视素质教育
2.3渗透率提升是市场扩张的核心逻辑
2.4素质教育行业细分领域赛道投融资火热
3.STEAM教育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简析
3.1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简析
3.2STEAM教育三大赛道
3.3机器人教育赛道主要企业分析
4.基于STEAM概念下的机器人教育行业
4.1基于STEAM的机器人教学策略
4.2机器人教具种类
4.3机器人教育行业标准
5.风险提示
1.导语
1.1什么是STEAM教育
STEM教育理念首次出现于2006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竞争力计划》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STEAM教育是在STEM的基础上与人文、艺术等学科的整合,该理念提出不光要考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还应该用美学、社会学这些角度看待这些学科。
通过STEAM教育,增强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创客教育中将创造力表达出来,形成一个素质教育与创新实践融合的闭环。随着理念的完善,创客教育已经渐渐融入STEAM教育理念中,成为其中一种分支和实践方法。
1.2 普及STEAM教育的意义
STEAM教育对于知识密集型经济的重要影响不断凸显,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技能人才缺口日益扩大。STEAM专业人才对各国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先机,促进制造业的智能升级具有关键作用。发展STEAM教育有助于各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人口减少、填补技能劳动力缺口,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更能够助力新兴经济
体抓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带来的发展契机,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和赶超。对于所有国家而言,STEAM教育的发展涉及基本的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关乎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公民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2.背景情况
2.1科技发展倒逼教育改革
科技发展使得社会对具备 STEAM 素质的人才需求旺盛:据《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950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人才缺口450万,电力装备产业人才缺口905万,新材料产业人才缺口400万,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口103万......
新时代人才需求背景下,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进程加速,政策改革决心已显:从2015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及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开始,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相关文件频频出台,改革行动速度明显加快。
图表1: STEAM 教育国家层面相关利好政策列举
资料来源:国务院、教育部
图表2:STEAM 教育地方相关政策列举
资料来源:国务院、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局
2.2 教育观念更迭,家长重视素质教育
新一代家长年龄结构逐渐向 80、90 后转移,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更加开放,对于孩子培养的关注点,也从应试教育的“刚需”开始转向更全面的素质培养。此外,随着中产阶级的规模扩大,家长对教育投入的承受能力更高,对教育的投入意愿也更强。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更多元化的教育产品, 为家长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据睿艺联合家长帮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显示,接受调研的 6301个家庭每年在孩子素质教育上投入费用超过1万元以上的家庭比例已占60%;80%的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报素质教育课程;其中科创类(包括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受到62%的家长欢迎。
图表3:80、90 后家长对学习成绩关注度下降,对其他素质关注度上升
数据来源:2017 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
图表4:80%家长会为孩子选报素质教育培训机构,超六成的家长愿意报名科创类的素质教育
数据来源:2017 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
2.3 渗透率提升是市场扩张的核心逻辑
2018年STEAM教育市场约270亿元,增长速度与未来空间可观。STEAM教育的主要受众为 4-16岁青少年,据广证恒生估算,2018年我国该年龄段人口约为1.98亿;客单价方面,据调研数据,目前市场上主流的 STEAM培训机构客单价在每人每年 8000-10000元左右;市场渗透率方面,从行业调研数据反馈来看,当前阶段我国 STEAM 教育培训的渗透率在 1.5%左右。依照“市场规模 = 受众(1.98亿)× 渗透率(1.5%)× 客单价(平均值约为 9000元)”测算得2018年市场空间约为270亿元,未来市场增长的空间主要在于渗透率的提升,渗透率每提升1%,对应行业市场空间提升接近150亿元。
STEAM 教育潜在市场空间大,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G端的政策力度空前,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消费需求向刚性转变;C端的年轻一代家长对孩子培养的关注点也从应试教育的刚需开始转向更全面的素质培养,其中消费者对新兴的STEAM教育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潜在消费群体正逐步转化。
图表5:STEAM 教育培训市场未来增长的核心逻辑在于渗透率提升
数据来源:广证恒生
2.4素质教育行业细分领域赛道投融资火热
素质教育企业目前大部分聚集在一级市场,因此一级市场的投融资可以直接反映该行业的资本热度。近年来,素质教育行业投融资数量与总额双双快速攀升。据IT桔子投融资数据库显示,行业投融资案例数量从2013年的10笔上升至2017年的89笔,投融资总额从2013年的0.21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 27.45亿元人民币。
素质教育企业目前大部分聚集在一级市场,因此一级市场的投融资可以直接反映该行业的资本热度。近年来,素质教育行业投融资数量与总额双双快速攀升。据IT桔子投融资数据库显示,行业投融资案例数量从2013年的10笔上升至 2017年的89笔,投融资总额从2013年的0.21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27.45亿元人民币。
在素质教育各个细分赛道中,STEAM教育成为资本宠儿,优质企业受青睐。2017年STEAM教育获投融资10.91亿元人民币,占整个素质教育投融资量的61.04%。同时,从平均单笔投资看,STEAM教育每年平均单笔投资额由2015年的1402.32万元/笔跃升至2017年的4392.87万元/笔。部分优质企业如编程猫、优必选、Makeblock等获得5次及以上融资,从侧面反映了资本在行业内企业的布局开始偏好集中。
图表6:STEAM 领域获三次以上融资的部分企业
数据来源:IT 桔子、企查查、36Kr
3.STEAM教育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简析
3.1 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简析
(1)从产业链来看:STEAM 教育产业链分为上游硬件提供商与内容开发商,中游教育培训机构,下游消费者。产业链发展伊始,上游企业掌握较大的产业链价值, 但随着行业继续成熟,供需变化推动产业链价值核心向中游转移,从硬件产品起家的机器人教育头部企业的发展路径也依稀可见其对教培业务的重视在逐步加深。
(2)从商业模式来看,2B2C为目前多数头部企业的选择。2B2C是双重保障的解决方式,既能回避纯2B企业的低天花板,又能解决纯2C企业的高获客成本:一方面从B端切入的企业既可以让学校做背书,帮助企业建立影响力,又可以间接积累大量潜在用户;另一方面进军C端解决了2B模式客单价较低和较难规模扩张的难题,通过引流B端生源,有望大幅降低获客成本,C端较高的客单价拉动营收增长。
3.2 STEAM教育三大赛道
STEAM 教育形成了三种较成熟的落地模式: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和创客教育,各细分领域的发展因细分特性略有不同。
(1)机器人教育:头部企业延伸产业链,向中游教培业务布局。
机器人教育是最早落地的 STEAM 教育形式,目前国内市场形成了乐高系、韩国系、中国系三大流派。机器人教育领域头部企业如西觅亚、乐博乐博(被盛通股份收购)、能力风暴、韩端科技(英文品牌MY ROBOT TIMT即MRT)等均以硬件起家,而后向产业链中游教培业务延伸,形成集“硬件+培训“”为一体的模式。未来看好该2B2C商业模式,建议关注少数业内领先的STEAM教育解决方案提供商,如Makeblock、韩端科技(英文品牌MY ROBOT TIMT即MRT)等。
图表7:机器人教育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2)少儿编程教育:产业伊始便以教研为核心,线上模式有望解决行业痛点。
编程教育相对于机器人教育而言,行业业务结构较为简单,价值链聚焦于产业链中游教培业务,一般是集上游课程开发、中游课程输出为一体。其商业模式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线下模式以童程童美(达内科技)为代表,本质还是直营开店扩张模式;线上模式以编程猫为代表,大多基于图形化编程工具提供编程课程,编程是整个素质教育里最适合线上教学的课程,解决了部分线下模式存在的问题,具有强大教研能力的在线编程教育企业值得跟踪关注。
(3)创客教育:进校模式为主,C端突破是关键。
在政策大力引导下,B端创客实验室建设需求强劲,带动了一批创客教育2B企业的发展,但B端盈利空间有限。C端创客教育培训需求非刚性,主要系创客教育概念在国内仍处于认识初期,校内创客教育课程已经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创客教育在课内外的普及,顺利突破C端实现 2B2C联动的创客教育企业值得持续跟踪,未来C端业务有望迎来大发展。代表企业:寓乐湾、鲨鱼公园、孩教圈等。
图表8: 创客教育解决方案
数据来源:青荔青创院公司官网
3.3 机器人教育赛道主要企业分析
机器人教育是 STEAM 教育中发展较早的赛道之一,各路资本正加速布局该赛道。机器人教育包括数学计算、机械原理、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运用,在机器人的组装、搭建、运行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据《2017 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31%的家长倾向于选择机器人教育作为孩子的STEAM教育形式。
国内机器人教育已经形成三大流派格局。按照教学中使用的机器人品牌划分,目前我国机器人教育品牌有三大派系:1)乐高系,包括使用乐高系列教具和仿乐高教具的企业;2)韩国品牌系,以乐博乐博机器人为代表,此外还有乐博趣等;3)中国品牌系,为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如能力风暴、优必选、韩端科技(英文品牌MY ROBOT TIMT即MRT)、中鸣数码等。乐高系的产品目前在国内校内和校外教育中使用最为广泛,韩国系产品以其亲民的价格和较为先进的课程体系在校外培训中获得不少消费者青睐;国产品牌一般具备一定的 B 端渠道优势,随着这几年机器人教育的兴起,它们在 C 端的业务增长也逐渐驶入快车道。
国内机器人教育玩家按服务内容分,主要有三大类:纯机器人硬件提供商、纯机器人教育培训商和兼营硬件提供和培训的企业。
1)纯机器人硬件提供商主要经营2B2C端机器人教具销售。该类企业以硬件起家,达到一定体量后普遍向产业链中游教培业务延伸,转变成“硬件+培训”为一体的模式;如乐博乐博、韩端科技。 2)纯机器人教育培训商在硬件商处购买教具,自主研发或采用硬件提供商的培训课程体系,自主运营,以加盟或直营方式进行扩张。大部分的机器人培训机构都属于这种类型。3)兼营硬件和培训的企业既是硬件提供商,又开设了自己的培训机构,如西觅亚(乐高)等。
(1)西觅亚
西觅亚多年来唯一代理丹麦乐高教育全系列教育产品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销售。西觅亚代理乐高机器人教育初期主要销售渠道为学校采购,向学校提供较为完整的乐高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帮助学校建立机器人实验室、培训师资并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参加国内外机器人竞赛的习惯。2010 年,西觅亚作为乐高教育在中国的代表,促成中国教育部与丹麦乐高教育的合作。该计划向全国400所中小学引入了乐高的教育器材、师资培训项目和创新教育理念。乐高机器人品牌成功在国内建立起影响力。
从业务的本质来看,西觅亚的业务可以拆分为:1)代理业务,代理乐高教育在中国销售教具、提供乐高教育培训服务等;2)内生业务,利用代理优势开展西觅亚品牌的教育培训,向下一级加盟代理商发放授权。
西觅亚借助其特殊代理地位,企业发展至今从教育产品、竞赛活动引入开始,到经验性课程的研发与教学,再到整体教育解决方案的提供,以及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已经成为了一个覆盖产业链上游和中游, 集发、推广、运营于一体的完整的企业,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据官网数据,截至 2015 年底,校内方面,西觅亚在中国已经覆盖了 2000+所幼儿园,6000+所中小学,70+所大学;在校外,西觅亚已经发展了118家直营店和400+加盟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2018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调研报告
图21:Kenblock套件,e-bot搬运机器人,能力风暴机器人,韩端科技人形机器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2018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调研报告
4.3 机器人教育行业标准
(1)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
在国家科创教育体制改革阶段,为了避免高考过程中存在的高校与考生双方对现代电子信息专业认知的信息不对称,需要公正权威的第三方科技评价体系来辅助双方合理评估考生的专业水平、兴趣爱好、技术特长等。
2015年,中国电子学会启用“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以评价年龄为 8-18 周岁,学级为小学 1 年级至高中 3 年级的青少年的机器人技术能力水平。“考试”等级设置为 1-8 级,其中一二级对应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时代,三四级对应电子时代,五六级对应信息时代,七八级对应智能时代。八级及以上与中国电子学会全国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QCEIT)体系衔接, 进入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序列。
(2)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
2018年5月8日,基于国际STEM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STEM教育发展现状做了拓展和延伸,中国教科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建立了STEM教师的权威标准与评估机制,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标准》的指标体系包含了5个纬度、14个类别、35条内容。
图表24:STEM教师能力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教科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搜狐新闻
5.风险提示
(1)市场发展不及预期发现
STEAM 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当前我国 STEAM 教育培训的渗透率仅为 1.5%左右。未来市场增长的空间主要在于渗透率的提升,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的核心逻辑在于 G端政策推广力度空前和 C端家庭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国家教育政策鼓励校外发展素质教育作为校内教育的有力补充,而非强化应试教育。如果渗透率提升不达预期,可能导致 STAME 教育市场发展不及预期。
(2)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的风险
STEAM教育属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兴领域,目前近 90%的项目依旧分布在A轮及之前,即便是目前暂时领跑的头部企业,大部分其规模和体量也都不大,还处于尝试各种商业模式的阶段,营收规模化和利润规模化拐点还没有到来,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充满不确定性,加之资本短期大量涌入,行业竞争加剧。若企业无法根据市场发展的变化、客户需求及时调整商业模式、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将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甚至失败的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