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高起地上顶部平整的建筑物。《尔雅·释宫》:"四方而高日台。"是指平面为四方形的台,这是古代台的基本形式;
《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也。"是说台有广瞻四面八方的作用,台不一定是四方形的,故段玉裁注:"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尝统称之为"台观"。
在秦汉时"台"与"观"并无严格的区别;两者可以通用,如上林苑昆明池中的"豫章台"也称"豫章观"。
台,在历史发展中,有不同的形式,其功用亦随观赏对象和娱游活动的不同而异,亦有不同的建构方式。如台上建有屋宇的,特称之为"榭"。
《传》:"土高日台,有木为榭。"《说文》:"榭,台上有屋也"如上林苑长杨宫中的台,名"长杨榭",亦叫"射熊观"。而后世则无有名榭者,台上的建筑"累栋而重雷",十分复杂,仍称之为台,如三国曹魏的"铜雀台"、"金凤台",北魏时的"凌云台"、"灵芝台"等等。
高台建筑,是秦汉造园与建筑的时代特征。秦汉苑囿之大,周袤数百里,原是在帝室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领地上,建立的离宫别馆群落,观赏方式主要是宏观景象,须登高临下,俯仰环瞩。"大苑囿"与"高台榭"两者相辅相成,有内在的联系。东汉以后,造园艺术与生产分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造园空间规模的日趋缩小,台的体量与高度亦随之缩小、降低,台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到造园艺术高度发展的明清之际,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俱为台。
台榭
古称筑土竖高为台,台上建有屋宇为榭,台榭为有建筑之台的统称。《墨子.辞过》:"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淮南子·汜论训》:"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古代帝王苑囿建筑,或建于高处的观览建筑常泛称台榭。唐·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