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摘抄:
我们非常清楚生命是依照生物规律而不是个体规律运作的,个体出生、长大、生儿育女、凋零死亡让位给后来者。不管人类做着怎样的白日梦,也无法幸免这样的命运。
现在有这么多关于保持青春的书,还有更多有关生儿育女详尽的、试验性的经验分享,但有关凋零的记录却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过程中,所以我问自己为什么不来记录,因此我写了这本书。
对于变老,对于死亡,或拒绝逃避或勇敢应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态与行动实践着。虽说这对于才25岁的我来说,既略显沉重又为时尚早,但感受一下处于“凋零”阶段的人生,既能让我更好的活着,又能促使我更好的理解老年人,理解奶奶,孝顺奶奶。
戴安娜·阿西尔,89岁的高龄,写下她的《暮色将尽》,着实令人佩服,粗略的看完一遍后,想着记录感受,便再边读边记录。
《暮色将尽》的第一章以作家简·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卡内蒂和奥地利画家玛丽·路易斯·莫泰希茨基这三位老人为例,展现了对待“凋零”的不同心态,简以染发和饮酒等来对抗衰老,卡内蒂以发出拒绝死亡的格言来对抗死亡,而玛丽却没有表现对衰老与死亡的明显排斥,她只是沉浸在她的绘画中,她用艺术来对抗了虚无,所以尽管她失去了丈夫和母亲,但她一点都不虚无,她有趣,温暖,随性,温和。
这也证实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的:肉体和心灵是分不开的,彼此影响的,肉体生了病,心灵也不该被忽视。想到此时,我最愧疚的便是,当初没能在爷爷患病时,注意他的精神世界,多与他谈谈心,哪怕是多说说话……就这样,爷爷在日复一日的虚无,孤独中消瘦,凋零,化为尘土,
虽说小学文凭的爷爷能看书,写字,可是长达50多年的劳作,让他最劳累也最沉浸的莫过于耕地,点种,除草,施肥,收割……,突然被迫闲下来,丧失劳动力的他,从顶梁柱变为腐烂的木材,愧疚不甘痛苦虚无交织一起,却无法被理解,更无处得到发泄,这样的他熬过了两年之后,在老屋倒塌之际,终于决定绝食向死。那幢迎接我出生的老屋,在完成了养育我的使命后,消失了。
亲人的离世不是暴风骤雨,是往后一生都无法晒干的潮湿。这份潮湿时刻影响我,警醒我,所以我给奶奶买智能手机,让她无聊时不会坐在哪里打盹儿而是刷抖音快手娱乐,我几乎每天都给奶奶打电话聊聊天,我会带着奶奶出去吃喝玩乐,给奶奶买好看的裙子……虽说这一切做的不够多,但我会努力让奶奶开心,以兑现对爷爷的诺言,好好照顾奶奶。
当然对于我而言,我更深刻的明白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要充盈,要丰满,否则他就会变得虚无,无所事事。无论是处于凋零之时,还是处于茂盛之际,无论是小孩亦或是成年人,心灵的健康不容忽视。最后就以最近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与君共勉吧。我现在在乎的三件事:我的钱 我的健康 我内心的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