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看了《生在浮世,心向清欢》中的第二篇,我才知道,原来李白还是一位剑客,据说李白的剑术很厉害,全唐朝排名第二。
为什么说李白是全唐朝剑术第二呢?
普遍的说法是李白是裴(péi)旻(mín)的弟子,裴旻世人称“剑圣”。李白作为他的弟子自然是剑术第二了。
据《独异志》载,他“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
裴旻把剑高高抛起,扔的非常高(文中说十丈高应为夸张修辞),自己拿着剑鞘去接天下掉下来的剑,而且能够完美无痕地接住,以至剑鞘合一,把千百名观众吓出一身冷汗。
这位裴旻曾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据记载官至“左金吾大将军”。唐文宗御封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唐代三绝” 裴旻的剑舞是官方认可的,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他是剑舞为绝,并不是剑术,但是我们要知道裴旻并不是专门舞剑,或者表演杂技的,而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由此可见,他的剑术也是非常高明的。只有对剑非常熟悉的人也才能做到“飞剑入鞘”了。
裴旻将军的剑术高明,世人称为“剑圣”公认第一的剑客,如果李白真的是裴旻将军的弟子的话,那李白剑术第二也能说得通。

那么世人又是为何认为李白是裴旻将军的弟子呢?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写道:“……又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
后人常引用这段似是而非的文字,说李白曾从裴旻学剑——但以裴将军之惊世剑客,剑舞超群,竟未得李白一诗相赠,就颇为奇怪了…试想,李白如果真向裴将军学习过剑术,以他的诗情肯定会留下些诗篇,毕竟,像颜真卿和王维都有写诗《赠裴将军》,若李白为裴将军弟子,肯定不至于不为师父作诗。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这么多关于剑的诗里,都未曾有只言片语告知后人“我曾经和裴将军学过剑术”,也没有其他文献能证明李白有向裴将军学剑术。
所以,很大可能李白并未向裴旻将军学习剑术。

李白的真实剑术有多高呢?
有诗文为证:《赠武十七谔》的序中有“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李白说:“我徒弟武谔,深明大义,沉稳、凶悍,崇拜古时候要离那样的刺客游侠,所以周游江湖,不问世间事。他听说安史之乱爆发了,来拜访我。我的儿子伯禽陷落在山东乱军之中,他自告奋勇把我儿子救出来。我在感激之余,作诗相赠。”武谔是个刺客游侠,拜李白为师,肯定是要学武艺,而不是学诗文。
历史记载《与韩荆州书》中,他自己有一段自我介绍,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
李白在二十五岁那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魏颢在李白去世后所写的《李翰林集序》中,也有“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中写道:“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这些诗文告诉我们,李白是15岁就喜好剑术,到25岁仗剑游远游。他是有实战经验的,还杀过人。并且专门为了学剑去了山东。所以李白在剑术上是有一定造诣的,是有一定名气的。否则也不会有刺客游侠拜李白为师。
附:
颜真卿《赠裴将军》
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
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
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巍。
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王维《赠裴将军》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白城/2018.8.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