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网上读到过一本书,书名忘了,作者也忘了,大意是讲,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什么知识可随时随地到网络上查询,读书已经没什么用了。
作者写这样的书到底是博眼球还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无从得知,这种“读书无用”的论调,曾经风靡一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读书无用,二是就某些人做学问的方式提出质疑,最受诟病的当属钱钟书,2000年前后,“钱学”是当时的显学,于是有人评价,其学问做的是一盘散沙,犹如一地珍珠,散漫无迹,不成个线索,其实,不是钱先生的学问做的不好,也不是不成体系,其实就是这种风格,这是一种自乾嘉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治学风格,看似毫无线索,其实细读,趣味无穷。也有人说钱钟书先生只是将古书和外国书进行整理,没有自己的见底,这也不对,对古书作注,或是将不同古书之间的相关内容归纳整理,经纬交错,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治学手段,不止中国,外国也多是如此。
其实一个人能确实感觉到读书没用,有这样几种情形。
一是读了书或上学时学的知识确实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小学时期开始学的英语怕是最佳例证,工作后,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不会接触外语了。其实驳这一观点有很多方式,第一是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你之所以感觉没有用是因为你学过,如果当时没有学过,也就不会感觉到没有用了,当时学习的最大价值就是能让你确实感觉到它没有用,给了你一点发牢骚的资本,这便是最大的用处;第二,现实一点,没用的根本原因是没学好,学好了就自然有用了。
二是觉得自己当时学校学的知识,没什么用,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恍惚感,觉得就算当年学校没学这些东西,自己现在工作一样能做好。其实,你感觉到它没用,是因为你会,凡事信手拈来,自觉学过的没用,而有用的东西自己又没学过,你又不知道那个东西有用,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自己浮在空中的不真实感。
那什么样的知识,你会感觉有用呢,其实是那种你学过,又没有真正学的很踏实的学问,当你遇到问题时,会向这方面想,但是又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此时,解决办法就是再次查书,将自己没有学踏实的东西再次进行学习,此时,你会有两个感觉,一个是觉得这个知识有用,二是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能有此遗憾,学习便成功了。
所以大学学习真正的过程和意义是,让你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能做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通过一定的手段让自己知道,学习也就成功了。
最后给出一句话反驳“读书无用论”,如果没读过书,连读书无用的话也说不出来,自己能阐发读书无用的观点,还是要拜自己读书所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