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该寻找自己的时候了

作者: 阿拉斯加da米饭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17:13 被阅读20次

    从上初中开始,孩子就住校,聚少离多是常态。上大学就更远了,一个学期才回来一次,所以每次沟通都非常值得记录。

    心理学上认为父母在小学时期应该成为孩子的情绪容纳器,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应该成为能够和孩子深入交流探讨的那个人,到了大学之后孩子需要的是示范和榜样,我想我应该遵循规律。

    《论语.阳货第十七》,孔子有一句千古名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大部分孩子既不是“上智”,也算不上“下愚”,我家的也不例外,自然是要多花些心思,常常提醒。

     2019年春节,初六晚上交流了很久(见《高考后遗症会持续多久?》初八晚上又谈了很长时间,记录下来算是一种反思吧。

    一、重新复盘,直面高考不满意的成绩。

    从2018年6月高考完,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直面这个事实,没有对自己的中学生活进行深入总结,浮皮潦草的简单说说,所以对于12年的教育生涯来讲,我总觉得没有彻底收尾。

    未来就在历史当中,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只要明白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就会知道下一步如何成长。

    有件事我一直没有弄明白,高三逆袭从年纪四五百名到年纪百名之内,班级四五十名到班级第五名,这样的成绩为什么高考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呢?到底是目标制定的不切合实际,还是计划制定的不科学,导致执行力不强,或者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心理建设没有到位?这一直是我的困惑。

    孩子讲出了两个以前从来没有谈过的原因:

    1.高三上学期和下学期不同同桌的影响。

    高二暑假和一位成绩非常优异的同学一起补课。刚开始因为扛不住压力,那位同学干扰自己,后来自己的进步干扰了对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结果是自己调整了心态,想试试自己面对竞争时的心态,结果扛过去了。

    但是同样的经验用在高三下学期的同桌身上反倒不适用了。高三上半学期进步快是因为和同桌相处的很好,自己也很乐于给对方讲题。下学期的同桌也是属于进步很快的同学,原以为可以相互促进,没想到面对竞争心态失衡,导致动作变形。

    而且下半学期方向感不强,目标制定的不清晰。到底是同桌干扰了自己,导致没有实现目标(外因)?还是目标不明确,失去方向,导致同桌影响到了自己(内因)?事实上两者都有,内因是主导。

    2.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又想定计划,又不想追着家长说,就随便说了一句,希望家长能够主动关注自己,就是那种希望得到特别关注才能够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感觉。

    随便一说的话,家长怎么会那么敏感就高度重视呢?家长以为孩子不那么需要自己呢!何况是在高三这个阶段,作为家长来说是不敢逼得太紧的。

    为什么寒假没有暑假那么强烈地寻求帮助的意愿呢?因为高二暑假时自己的成绩完全不行,想要进步的欲望非常强烈。经过半个学期,到寒假时成绩已经提升很多,所以就自己制定了计划,结果效果不如和家长一起定的,也许还是自己的思路不是很清楚吧。

    听完孩子的话,我谈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因为没有接受到孩子像暑假那么强烈的需要帮助的信息。又担心追着孩子定计划会不会逼得太紧了,在高三这么敏感的阶段不敢逼得太紧,所以拖到初六晚上破冰三小时之后才开始定计划,讨论大概三小时,初七上午孩子自己又定了些计划,之后就几乎没有时间深入讨论了。

    信息不对等,沟通不深入,就会有隔阂,就不能很明确的聚焦,所以制定的计划就会有失偏颇。

    关于没能取得理想成绩,我们也有一个看法:就是过完年就只剩100天了,事实上不论如何制定计划,还是时间有点短了,2018年后就开始一模、二模,单科训练的时间几乎没有了。还是因为高一飘,高二赶,高三的坑还是有点深,基础不够扎实的原因。假如再多半年的时间成绩应该就会稳定很多,可惜时间是公平的,对谁都一样。总结就是为了从错误中学习。

    我们还有一个看法就是:低估了高考的困难和竞争的环境,以为进入名校一定会考的不错。低估了实现有挑战性的高考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改变学习方式、思维模式所需要的时间。

    刚上高中时,事实上我们的心态也不好,以为上了好高中就不可能考得不好,轻敌,骄傲。设定目标太晚了,以为用小学,初中冲刺的经验就可以完成高考目标。

    所以,父母需要有前瞻性学习,是需要成长在孩子前面的。

    二、改变十二年来以老师、以课程表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大学建立以自我成长为主体的学习体系,寻找各方资源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树状图)(实际上这个应该是从高中就开始建立起来的学习模式,甚至从小就应该启蒙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主动沟通的重要性。

    教室里总有一种孩子,称得上“神龙见首不见尾”。来了也不和老师打招呼,作业不会也不问,作业做完了也不说,走了也不打招呼。很多人这种行为习惯甚至到成年之后也没有改变。

    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弊病吗?有。

    被动沟通的弊病在低年级并不明显,但是到了高年级,随着课程难度增加,不主动的孩子积攒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

    要教导孩子知道,这个社会像爸爸、妈妈这么了解你,愿意去探究你,愿意花时间去陪伴你的人很少很少,所以需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养成做事做彻底的好习惯。

    比如,关于高考失利的认识,一直没有放弃深入沟通的想法,逢到合适的机会就想谈,因为知道对这件事情复盘的重要意义,这个结不说透,大学的目标无法实现。

    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这样精进的地方。

    五、两个三维坐标图。

    一个是关于长期目标。一个人一生要取得成就,有三个维度影响他的发展。个人发展(发展心理学),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心理学),自我评价体系、自我信念体系(认识自我)。

    一个是关于中期目标。专业学习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已有高三一年的实践经验),社会能力(沟通,人际关系......社会资源有限需要学会争取)

    六、总结归纳能力的训练

    建议孩子按照以下思路来总结今天的谈话内容:

    1.今天感触最深的:今天的谈话非常有意义,找到了成长方向。

    2.最想采取的行动:开学后有一些遗留问题需要找老师沟通,社团活动再积极主动一些。

    3.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描绘自己成长的树状图,主干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分支是各种资源。途径是日志反思和大量阅读,比如《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曾国藩传》《富兰克林传》《了凡四训》《穷查理宝典》等人物传记。

    陈春花《大学的意义》,吴军《大学之路》,两位作者都是有30年以上的人生经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书籍值得阅读,对大学四年的规划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七、语言和行为可以塑造大脑。

    从皮亚杰到当代的脑神经科学都有论证,语言和行为可以塑造大脑。我们的传统也崇尚谨言慎行,所以改变要从小事开始。

    不要说“不知道”“我知道呀”“你们看着办吧”“随便”“啥都行”等带有负面情绪的话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训练自己,从而塑造大脑。

    撒切尔夫人的话用来作为第七条的注解,可能更容易理解: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2019年初的那个某某博士后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恐怕不会被自己嘚瑟到人设崩塌。

    (2019.2.12初稿、发酵;2019..2.19修改、发酵、定稿、发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了该寻找自己的时候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nx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