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线上凯峰父母成长营上课了。
很喜欢听张总的课,可能是有以下原因:
1、这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张总是个理工男,但是他想把家庭教育讲清楚。过程中,他把自己讲掉过的坑,撞过的南墙以及不断思考中的成果坦诚地讲述和分享,这份真诚和清晰的逻辑,让我感受到一份深深的情怀。尽管他普通话有一些不太准,但就是很打动人心,很吸引人!
各行各业中都有情怀的人做事,和为了完成任务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很容易区分的。如果你没发区别这两者,可能是因为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有趣的灵魂的缘故。
2、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有一次讲“回家的路”,张总请出了他妈妈,40年代生的本科生,我们才有机会听到张总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
在良好家庭教育的氛围中,张总从小表现出聪慧,一路学霸到考进大学是不言而喻的事。可是进了大学,彻底变成学渣不说,还毕不了业留级了!这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深坑啊!
为什么会这样?连他妈妈也至今不解,想起来还内心愤愤不平,不免情绪上头。
张总如果不做家庭教育,或许这个题将永远无解。但通过他无数次地复盘,他不但自己分析出了原因,也分享给好奇的我们。
原来,学习上从来不用妈妈操心的学霸小张总,在生活中却是一个妈妈包办的孩子。所以到了大学,突显出生活能力的缺乏。
其次,高于清华北大的分数,去了中科大,冲着当时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没曾想到高手云集的班级里,人家都是高二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在他们面前,小张总的专业课水平变成了幼儿园小朋友仰望大学生。从前学业上的自信荡然无存,换来严重地挫败和被碾压感。
第三,冲着热门两字而来的专业,并非张总所喜欢的专业。于是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要干嘛,找不到自己学习的目标,也就没有任何的动力。他转而去社团自学吉他,整天逃课打篮球,各科全部不及格。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里,底下三层是缺失性需求,人只有被满足,才能生发出成长性需求,张总的故事在这里就是一个例子。另外,我们试图去补自己的短板,其实是得不偿失的事。人生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出挑,它不是一张综合试卷,我们的热情往往更容易在长项上激发,所以不要死磕在短板上,扬长避短在生命里是正确的事。
这一点,我也有深刻的体会。
当年,我的音乐是短板,我的理想想法是把音乐也学得很好就好了。事实是根本不可能,每次音乐课都是一次失去能力感的“良机”,刻苦努力在那些擅长者不费吹灰之力的好成绩之前不值一提,这种比较只会一次一次加深自己的无能和无力感。所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事是多么明智和重要,因为只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东西才能让你感觉到自信,力量,幸福,美好,不然就只剩下痛苦,如果在痛苦中能涅槃重生倒也不愧为理想的结局,如果不能呢?后果就不堪设想。
3、这是一个能解惑的课
张总有一个好妈妈,她虽然是上世纪40年代生的人,但她在育儿的理念上一点也不落伍,相反可以说非常领先于这个时代。换句话说,她都做了正确的事,因为正确是永不会落伍的。
但为什么张总自己经历了妈妈的好教育,他却不能传承一点点呢?他在自己的育儿在路上也曾是坑坑洼洼?
这也是我的一个不解的疑惑。
因为我总感觉我的原生家庭非常好,但是我没有天生能做对的直觉,经常是后知后觉中。
张总说:“这是因为角色未归位!”
原来如此,一语解惑。
4、这是一个能提升能力的营
这个营最大的特点不是只讲理论,而是辅导师带着实操,学员跟着在生活中练习。
没有习,学了也白学,学也学不通。
![](https://img.haomeiwen.com/i6838860/457c0d28b95281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