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词是个舶来品,但这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哲学,相反中国的哲学自先秦一直延续。
我们虽然没有哲学这个概念,但哲学思想却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
文史哲从来不分家,知道中国哲学,再去看中国历史和文学,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毕竟思维决定行为嘛。
而这本《西南联大哲学课》就是一本帮你理清中国哲学思想和历史的通识课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d65879c2e7b2ad8f.jpg)
友情提示:本书为冯友兰、贺麟和汤用彤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所著,行文风格半文言,所引典籍没有翻译和注释,阅读时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外儒内法的封建思想制度自汉一直延续到清。
可以说法家思想自战国就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大一统国家,离不开法家所奠定的基础。
接下来就说一说我最喜欢的法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dc0c21ab4dcfc030.jpg)
1.变古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变法,或成功或失败,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每一次的变革都基于当时不得不变的困局。
而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变法家,基本都是法家理论的拥护者。
法家的历史观就是要变古。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在法家看来,一切法度要符合当时现实政治及各方面的趋势,不能一成不变。
在《韩非子》中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形象地阐述了这一理念。
守株待兔的人,不可能再等到撞树的兔子,而一个国家也得因时制宜才能长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10d53acb4b1a29c1.jpg)
2.势、术、法
还记得当年看《铁齿铜牙纪晓岚》时,很多人在讨论乾隆为什么要用和珅,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帝王权衡之术,皇帝并不是不知道他贪,但出于权衡的目的,要给纪晓岚这一类的官员树立一个对立面,大臣不齐心,则皇帝的宝座就稳了。
而帝王的权衡之术就出自法家。
法家有三派:重势、重术、重法。
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而韩非集三派之大成,又以老学荀学为根据,自成一家。
所谓重势,即君王有威势,方能御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如果换一个威势不足的皇帝,恐怕不是释兵权,而是立马起兵了。
至于术和法,君执术,以官位相授,循名责实,生杀大权尽在掌握;臣师法,法令既颁,则赏罚皆依法而行。
故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法家主张赏罚分明,尊贵如太子嬴驷,只要触法也照样惩处。
即便贵族阶级有特权,可以减轻责罚,统治者也专门制定法律让特权合法化(盖上遮羞布),如“八议”。
在之后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势、术、法就是帝王手中的权柄,三者并用,以维持国家秩序、帝王统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c38827f3e45da799.jpg)
本书一共分为6章,时间跨度从先秦直到清代,内容有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道学等。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细细研读,你会发现,先哲们的思想博大精深,有些思想即便到现在,也不过时。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哲学,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