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常见的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之一,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仅仅是聊天开解,可能有些心理咨询师自己都是这么认为的:“我的任务就是陪来访者聊天。”
因此有的人不免质疑:找朋友谈话,聊天一样能得到开解与安慰,而且还不花钱,为什么心理咨询却要收费,而且不便宜?甚至由此质疑: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一个骗钱的行业?
其实心理咨询和聊天是有明确的界分的,聊天是没有任何要求的谈话,而心理咨询则是咨询师和患者一起讨论治疗计划,具有明确目标的谈话。由于目标是治疗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一谈话过程并不是双方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咨询师将会触及并深入分析来访者的各种情绪感觉,以及它们的前因和后果。
心理咨询谈话的意义在于帮助来访者的自我探索,增进他们对自己情绪、信念和行为的了解,增进对自己言行动机和后果的领悟。
心理咨询师固然也会做一些实际的生活指导,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唤醒来访者潜在的内在力量,督促他们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成功的心理咨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来访者具体的困扰,更在于使来访者获得心灵上的成长,让他自己获取解决类似困扰的能力。
关于何时找心理咨询师或是找什么类别的朋友聊天开解自己,更是各有误解。
首先,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心理问题?我们以最常见的成瘾为例子:假设一个人过度进行某样行为的习惯,像过度购物,过度上网等等,他只是停留在“家人和朋友叮咛提嘱一句便会停止”的程度,这能不能说是一种病态呢?当然不能,因为这种偏好显然还处于自我控制范围之内。靠周边的人劝说就可以解决的困扰,我们不定义这是心理问题,假如只是这种问题,本身便不需要找咨询师处理。
第二,假如你的一个朋友看过很多的专业心理学书籍,他能够根据书上的描述分析别人的内心活动,那他是否能够帮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心理咨询?
答案当然是不行,心理分析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厘清与摆脱各种各样的关系投射上,这就要求咨询师必须保持一个与来访者一切人际关系抽离的超然地位。
我们知道,即便在咨询师与来访者只存在工作关系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人会陷入移情与反移情之中,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咨访关系恶化。这是因为当精神分析触及到问题实质时,人的自我防御机制会启动,否定咨询师的话是正确的,而碍于咨询师的权威身份,这种否定很难从意识层面进行(我们假定咨询师的分析是准确的,那么用理性辩论辩赢的可能性的确不大),只能进入情感层面,对咨询师产生强烈的反感与厌恶。
一个人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越是严重的问题越是需要有强大的外力督促。咨询师的身份、咨访关系的建立这两者就是一个使人发生改变强大的外力——你自愿花钱请人分析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它,对方是你自愿委托的受过长期训练的权威人士,然后你们基于自愿原则建立了彼此信赖的咨访关系,一起花费了无数时间讨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样当达成结果时,你便没有任何理由与借口不去改变自己。
试想想,朋友间的关系是否可能达成如此强大的自我改变压力?你是否会因为好友而改变自己一向以来的生活习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咨询师所做的其实是帮助来访者自我觉察,然后提供给来访者改变的心理动力与方法,他只是一个分析者,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来访者做出决断。当一个人说“我想死”时,朋友会劝慰他打消念头,但咨询师必须抽离,他甚至可能会跟他一起讨论自杀的意义与可能性,进而分析出陷入求死情绪的深层心理:你现在是感到焦虑和绝望吗?这种焦虑和绝望的根源是什么?是否有可能从源头上加以消除?你希望以自己的死达成什么目的?这种目的是否只有自杀才能达成?
以德为本,身心同疗
喜悦心理健康俱乐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