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论再供应链管理和精益生产领域,都会遇到两个概念,那就是“推”和“拉”,我们今天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不同。
一、供应链领域,决定推和拉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 你的制造周期(1)和你的客户需求周期(2)的对比:
如1>2, 比方说你的采购周期+制造周期大客户给你订单周期,这时候,除非你足够牛,可以让客户等,且保证客户去竞争对手那里。你就不用做任何改变,还是继续拉动就行,这样能保证你库存最低且风险最小。大多时候,你应该想办法境地你的采购周期或者制造周期,这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备适当的库存,至于是备原材料库存,在制品还是产成品库存,取决于我们周期时间的对比。当然库存状态越靠前,通用性越强,成本越低,越好
* 如果1<2, 你就纯粹拉动就好,不必备任何库存。
这也是供应链人供应链顶层架构设计的时候,优先要考虑的要素之一。
* 看通用性,或者是Fixed BOM 还是 Semi-Fixed BOM;
如果是通用性强的产品,适合用推,如果是通用性差的产品,只能用拉。如果我们任何一个公司的产品放在时间轴上,都会发现,通常初期他们的通用性较强,越往后,通用性越差。比方土豆为例,最初的土豆的通用性最强,基本上可以做任何产品,这时候,餐馆老板就用推的模式,因为他不可能等客户点单后,再去超市买土豆,这样肯定超过了客户给的周期时间也超过客户可以容忍的上限。甚至饭店老板还以把他们预先切成土豆块,片和丝,也没啥大问题,不过要小心行事,就是考虑土豆块,片和丝的比例。这里也是推的模式,但是在这里他不能预先把烧成青椒土豆丝,因为他的通用性差,一旦烧了,你就不能把它用来满足水煮土豆丝的需求了,这里只能拉动,等收到客户需求后,才开始生产。
* 看规模经济的显著水平
在决定选择推和拉模式的时候,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看规模经济水平,如果规模经济水平显著,则适合用推的方式,以取得价格竞争力,这里需要平衡规模带来的单位成本的降低,以及提前生生产带来的库存持有成本,以及呆滞库存可能带来的损失。
* 看需求的确定性
需求确定性强的产品,适合用推的方式,如果需求波动比较大,则适合用拉的方式。
关于需求的波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考虑:
1) 需求稳定吗?
2)需求有趋势吗? 如果有的话,趋势是否可预期,可量化
3) 需求有周期性或者季节性吗? 这种模式还会持续吗?
4) 需求有的模式有震荡吗? 震荡的影响可以被分离吗?
二,在供应链领域,推拉的需求的来源以及风险不同。
推:靠预测, 预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客户给,一种自己猜,主要是根据过去需求模式的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 这两种方式都会有一定的风险。
拉: 靠订单,通产风险较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