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啊,把魏知古的吏部尚书罢免了,改为工部尚书。”
本来魏知古与姚崇并列为相,后被姚崇他奏知皇帝后,由宰相贬为吏部尚书,魏知古已经对姚崇很是不满了。
现在又因为姚崇儿子的事,魏知古又由吏部尚书贬为没有什么实权的工部尚书。可见英明如唐玄宗李隆基似的人物看人也有走眼之时,也会有偏听偏信之时。更何况你我之人呢?
而作为魏知古一向是耿直忠心,虽然内心对于姚崇很是不满,但是人家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他气势旺时,咱不能与之对着干。还是明智一点为好。
谁知等魏知古到得洛阳后,姚崇那两个不省心的儿子,还以为这个魏叔叔和自己父亲关系很铁呢,就依仗着这层关系,搞起了卖官鬻爵的勾当。这一下子激怒了魏知古,前账后账一起算,你不讲情面,我也不讲客气了。更何况为了大唐的前途着想,也不能让这两位公子哥胡作非为不是?主意大定好了,魏知古在洛阳办完事后,趁回来复命之时,就像唐玄宗参了姚彝一本。
本来魏知古以为自己拿捏姚彝的罪状有凭有据,有那一长串的标着官职的名单为证,铁证如山,这一次姚彝咋也跑不了了,谁知,姚彝最后没事,只是换了一个工作,而自己却被贬官。
人家魏知古本就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被姚崇这么一句话,搞得跟不仁不义之人似的。于是在唐玄宗的心中就认为魏知古这人不行。
这世道就是这样,干事的不能让你好好干;不干事的,总能祸害干事的。
姚崇用自己的聪明头脑,化被动为主动,成功扳回了一局。真不愧是三朝宰相啊!
在唐玄宗心里,魏知古就这样变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很快就被贬官了。而姚崇自己没有看错,还是有担当的三朝元老。
姚大公子被从洛阳召回京城,本来皇帝的意思就是让姚崇好好管教管教自己的儿子,谁知道积重难返啊!这多年的恶习已经养成,怎么能说改就改呢?
回到京城的姚大公子依然是我行我素,这不就又招惹上了渤海国来到长安的质子大都利。
知道姚彝的人都不招惹他,可是这大都利毕竟来京城时间不长,他更不知道什么姚崇,姚彝的,只知道自己是渤海国的王子。
这天姚彝正在街上调戏一名女子,可是偏偏就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