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楚成王见晋国内部动荡不安,政治混乱,便趁机挫一挫它的锐气,于是率兵前来讨伐陆浑之戎。
那么,按常理来说,楚国北上削弱晋国,要么打郑国,要么打陈国,可为什么要消灭一支戎人部队呢?
说来话长,首先我们聊一下陆浑之戎。
戎,是少数民族的意思,陆浑之戎是指在陆浑这个地方的少数名族部落。
陆浑之戎,最早是在西北游牧部落,生活在甘肃一带,这个民族非常彪悍,骁勇善战,然而却命运多舛。
秦穆公时期,陆浑之戎曾是秦国的冤家对头,曾被秦国打服,但它也像是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让秦国头痛难耐。
秦穆公不想让这个民族继续留在西部为患,但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驱逐它。
就在此时,秦晋韩原之战爆发,秦国大胜,活捉了那个不靠谱的晋惠公,也就是我们之前学习的那篇文章《秦饴甥对秦伯》。最后,秦饴甥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穆公,赎回了晋惠公。
但是,晋惠公要想回国得有个条件,那就是晋国必须接手陆浑之戎这个烫手的山芋。
晋惠公不敢不从,于是陆浑之戎就被迁徙到了晋国南部的陆浑一带。
不得不说,晋国搞民族大融合有一套,从此陆浑之戎就变成了晋国的附庸,并成为晋国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这对于秦穆公来说,或许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吧,一只“烫手的山芋”拱手让人,却成为了人家的劲旅。
在著名的“崤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浑之戎的身影,正是陆浑之戎将秦军引入晋军在崤山上的埋伏圈,最终导致秦军全军覆没。
当然,除了帮助晋国打秦国,陆浑之戎也曾帮助晋国打过楚国。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晋国不再启用陆浑之戎作战,而是让他们去洛阳守护周天子,甚至粮草军需也不及时供应,明摆着就是要弃子的节奏。
关于这些情况,睿智的楚庄王应该是了然于心的。
与此同时,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赵穿杀了。紧接着,这年十月,周天子驾崩了。
这两件大事,更是让楚庄王有了可乘之机,此时的晋国内政不稳,新的周天子也羽翼未丰,正是楚国彰显实力的大好时机。
于是,楚庄王便挥师北上,攻打了陆浑之戎,大胜。
此战给了晋国一个下马威,一来可以削弱晋国的军事力量,二来可以削弱晋国的国际声望,你家小弟被人打死了,你却坐视不管,这让其他小弟情何以堪。三来,到洛阳给周天子,同时也给天下诸侯们秀一下肌肉,展示一下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而达到震慑的目的。
只是,这只可怜的陆浑之戎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成了楚庄王的刀下之魂 。
因为,这次战争的战场距离周属地非常近,所以,紧接着,楚庄王率军来到了周属地的边境——雒城,就是今天的古都洛阳。
“观兵”,就是举办阅兵仪式。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大阅兵,楚庄王可真是嚣张至极哈。
那么,周天子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
王孙满,周朝王室贵族,周襄王的孙子,王孙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称号。他姓姬,名满。
在这里,王孙代表的是一种身份,表示他是天子的孙辈,就如同“公子““王子”一样。比如晋文公曾经是公子重耳,还有周惠王的弟弟,王子带。
这句话是说,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劳楚庄王。
你看,人家都跑到自己的地盘上来阅兵了,如此的嚣张无礼,周定王身为天子,按理说应该派人去训斥,但周定王没有,他不敢。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周王室十分羸弱,只能依靠霸主晋国,可是当时晋国晋灵公被杀,公子黑臀刚刚即位,晋国自己都自顾不暇,哪有心思管周天子的事呢!
所以,刚刚即位的周定王必定是慌乱至极,手足无措啊!
而他的第一反应是想去犒劳,去讨好一个强势的诸侯,其弱势已经不言而喻了。
但在慌乱中,周天子想起了一个人——王孙满。
王孙满虽生在王族之家,但却与那些纨绔子弟不同,他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识和思辨之才。
王孙满在人物繁多的《左传》中仅出现过两次,但每一次都不同凡响。
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就曾预言秦晋“崤之战”的结果。
当时的他通过观察秦军士卒的举动,便看出他们轻而无礼、轻佻浮躁,士兵有此表现,其统帅必然是寡谋而疏略,一旦进入险境,很难脱险。
而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王孙满断言:秦军必败。
王孙满的第一次出场,无疑喝了个满头彩,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着实让人吃惊。
而王孙满的第二次亮相,是在22年后,也就是在我们的这篇文章中。
二十年后的王孙满已经成了周朝大夫,栋梁之臣。
周天子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托付给了王孙满,王孙满是否能够不负众望,化解危机,给周天子一个满意的答卷呢?
那么,见到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王孙满前来犒劳楚军,楚庄王又是什么态度呢?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