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认知原理上的简洁,就不能产生行动上的丰富。”
《如何阅读一本书》绝对是一本好书,在我的观念里面完全可以称为“为理解力而阅读完全操作手册”。但是,关键是,我觉得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完整得用得起来。
原因就是开头的一句话。对于不能理解背后原理的人,很可能会累于这些操作,最终放弃。读书不易啊!
按照作者对书的分类,这本书属于实用性书籍,而且属于实用性书籍的第一种:纯操作型的书籍。
要让你直接掌握这些操作,难度的确是太大了,让你把分析阅读的三阶段15个规则记下来,就可以要你命,别说应用了。
我们的行动,除了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习惯的那个部分,哪怕是习惯如果重新获得原理,那么会更有效或高效,比如吃饭、睡觉),其余的都是基于认知(对于世界规律或原理的认识)而产生,认知→行为→结果。如果没有有效的认知,而直接行动,那么很容易邯郸学步,毫无收获。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如果不能从作者指导的各种层次、各种情形、各种规则、各种操作……这些行为操作,走到背后的原理上去,那么就不会用得很好。
为什么会这样?
举个例子:我们大部分人都学过写字(书法),大家学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Teacher1:
“手握笔,手心可以放下一个鸡蛋,手要轻松而紧张:轻松是活动自如,不感觉到手上有笔;紧张是沉稳有力,别人是抢不走这支笔的。运笔有力,手腕发力,手围绕手腕做摆动,手腕下压上浮增加笔锋……好!现在学习涵盖所有笔画的“勇”字,100遍,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或者“好字关键在临摹,你喜欢颜真卿就照着颜真卿写;喜欢王羲之就照着王羲之写……”
如果纯粹按照这个方式训练下的小朋友,字估计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已经不想学了。这些老师的指导方法称为什么,直接教操作(HOW)。如果不是骨骼清奇、天赋异禀的少年,不能理解操作背后的真谛,几乎会直接阵亡在“写出一手好字”的路上。
Teacher2:
“好字的关键是结构、笔画和布局。所谓结构,就是指在田字格中,不满、不空,有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左右结构等……所谓笔画是横、竖、撇、捺、点、勾等,横平、竖直……”“比如你看王羲之这个“勇”字……”
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学习下的小朋友,估计要好很多,不仅是学了操作,更关键是理解这些操作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在学习操作(HOW)的时候,更多了要取得的结果(WHAT),操作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意义,操作自然学得更好!
Teacher3:
“所谓好字,就是要符合人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认知方式,当不符合这些遗传下来的认知方式的时候,人们会天然排斥。比如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是“立得住”的,比如树木、比如狮子,都是一种可以站立的感觉,当人看见不能立得住的事物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危险”、“不喜欢”的感觉;同时,自然界的事物给人造成的一种感觉是,基本对称,有一种对称美感,不求完全对称,而是一种和谐的对称美;而另外,人处于竞争过程中,会喜欢新奇美,这个新奇是在不违背以上规则的情况下出现的,是细节的创新,主要是一种冲突对比……来看王羲之这幅字,来感受一下这样的功底……”
这个老师,就是学过了美学的老师啊,按照这个方式学习下的小朋友,肯定会进步很多,因为可以创新了,懂得了美或字好背后的原因(WHY)。那么,要做成什么样(HOW)、要怎么做成这样(WHT),将会更加有迹可循了。
所以,一个高效、深度、创新的学习,一定是包涵了WHAT(到底是什么样)、WHY(为什么这样)、HOW(如何达到)这三个元素。修改儒家的话,可以这样来定义一次有效的学习包涵的要素:
知其然(WHAT)
知其所以然(WHY)
知其何为之然(HOW)
对于所有的东西,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又怎么能够做到这样?比如读书、比如写字、比如写文章、比如做营销、比如做产品、比如做产品……但凡,你深耕的领域,都要花这样的功夫!
这个思路,在我们今天普通人也极其关键。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世界变得更复杂,“吓尿指数”从数百年,指数级地下降为数十年,我们要当好螺丝钉都不那么容易了。大多数白领,面临的问题依然不是不变的、简单的、僵化的事情了,大多数人面临的都是动态的、复杂的、创新的事情。如果不能从行为回归背后的认知,那么就只有靠经验过活;如果不能从行为回归背后的认知,那么很多东西只能学个皮毛。
未完部分:下一篇通过这个思路,如何来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人生如读书无非三境界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知其何为之然
老渔欢迎大家拍砖
老渔欢迎大家拍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