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但他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怎么样让人不断学习成长,去完善自己呢?普罗米修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每个人脖子上挂两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缺点。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人的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结果,人们总是能够很快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缺点却总也看不见。
——《伊索寓言》
我们每天的“结束圈”环节,一到三年级基本都是感谢和分享时间,去感谢这一天发生的趣事、帮助过自己的人。到了四年级,我尝试做“暮省”的时候,希望慢慢开始向内看,去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接纳不完美和不如意的地方,把困难当作有价值的挑战,和问题做朋友。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不爱听好话?谁不喜欢被赞赏?我们越努力追求完美,越担心被批评和指责,听到夸赞也可能不自在,害怕随之而来的会让人失望……能不能真正悦纳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时留下的“口袋”,把其中的缺点都当作成长的礼物和更丰富的可能性?
为语文书里的《乡下人家》配图让我们先来正确认识一下“贬义词”。
在介绍“褒义词”和“贬义词”的时候,我着重让孩子们收集自己能想到的贬义词,“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大腹便便”、“心狠手辣”、“出尔反尔”、“狡猾”、“丢三落四”……(善于自省的孩子说出来的词多少与自己相关,期间也有一个孩子兴奋地冒脏话,我叫停之后,严肃地告诉大家:“贬义词并不是无意义的脏话。”)
我把孩子们提到的每个贬义词都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为什么要这么郑重对待“贬义词”呢?我告诉孩子们,古代皇帝会设立言官,比如御史就是专门批评劝谏皇帝的,为了让皇帝能当得更好。而我们身上的缺点,如果能被朋友真诚地指出来,那就是诤友,也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
接着,我先认真对照自己,也调查一下孩子们的感受:老师有没有无事生非的时候?有没有心狠手辣的时候?有没有出尔反尔的时候?
孩子们乐得起哄说有啊。请举例。语文课顿时变成了“吐槽大会”:老师答应了给我们讲金子美玲的故事,到现在还没讲;答应了去探洞,到现在还没去——真是”出尔反尔“啊!
我虚心检讨:老师确实有没做好的时候。我接着问:“那老师还有补救的机会吗?“王彦澄唱反调唱得正高兴,接了一句:”没有了。“ 全班哄笑。我遗憾地说:”看来以后我啥也不能承诺,要是承诺了做不到,就变成出尔反尔了。”孩子们立马反对,那样太不好了,人怎么能不犯错呢?从不犯错的是冷冰冰的机器。
为了帮助孩子们发展“自省”能力,我们可以示范正视问题的态度,但不要简单地去批评和试图纠正他们,那样做的话,在当下会激起辩解和抗拒之心,长期的影响则会让孩子缺乏自信,也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
当我们接纳自己的缺点或失误,不矫饰,也不必过于自责,就更有力量往前走。生而为人,我们获得的礼物,恰恰来自于成长性,能够不受限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完美,积极尝试不怕犯错,愉快接受后果,从中反省和进步,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开学头两周,孩子们来领读寒假阅读的动物小说,讲了各种各样的成长故事:一只生来虚弱的小白猪学会了奔跑和牧羊;被人养大的大猩猩伊凡以及小狮子爱尔莎如何唤醒内在野性的力量,重归大自然;小鹿斑比从依恋妈妈的紧张羞怯成长为鹿王;海鸥乔纳森渴望不断挑战高空飞翔的自由……旭威和亦萱在领读《海鸥乔纳森》时,摘录了一句话:“天堂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段时间,天堂是完美的状态。”
我读到这句的时候,就在想:英文中,要用什么时态表达“天堂”呢?一定不会是完成时,而是某种进行时态吧。就像书里说的:“任何数字都是一种局限,而完美是无止境的。”
这周的晨练时间,我们在练习跳小绳,孩子们三人一组,先是挑战一分钟正绳。为了呼应孩子们假期里的每天500个跳绳,我定了个目标——“三个人接力跳绳500个”。头一天没有一个小组达到500个目标,基本上孩子们的正常能力在一分钟120-150个左右。有孩子就说:“500个太高了,怎么可能达得到?”我说:“正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达到,才能作为目标啊!”
最打动我的不是数字,而是每个孩子都努力去挑战自己,希望自己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一些进步。第二天荣轩从一分钟六七十个进步到了八九十个,他非常高兴,坚持练习,第三天他第一轮跳的时候又回到六七十个,对自己不满意,就问我:“我能不能跟下一轮的再一起跳一次?”当然可以啊!孩子们就是这样不断去打破自己的记录。很快,就有好几个小组突破了三人接力跳绳500个,甚至达到了600个、700个!在每天的计数练习中,孩子们对于三位数的加减法也越来越熟练,常常不用竖式也能心算出来。
沙子晶的课堂笔记本,认真记录了每天的跳绳成绩跳绳能够让孩子特别直观地感受到:只要坚持练习,就会有进步。我也能看到假期里坚持练习的孩子,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接下来我们继续尝试跳花绳、跳反绳、双人跳绳……我明显感觉四年级的孩子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感和努力突破自我的主动性。一起加油向未来!
李语默的课堂笔记本随着孩子们内在意识的觉醒,情感、思维与表达变得越来越重要。三年级单纯的“流水账记录”,到了四年级,可以慢慢发展为有中心意思和情感态度的表达。这周我们借助语文课本上的《乡下人家》和《猫》两篇文章,重点体会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关键语句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孩子们聊起猫和狗的趣事,真是一节课也说不完。于是周末让孩子们和自己家里的小动物认真地相处一阵,写一篇动物观察日记。
为语文书里的《乡下人家》配图线画也同样可以锻炼思维和表达。这周我们画了一组绕点编织的线画,头两天是观察和模仿,从最简单的水波纹,到回环封闭的图形,我不解释太多,就是带着孩子们去做。第三天我请孩子来说,我来做。孩子们呈现了多样化的理解和表达,比如仰之自己创造了在两点中间描点作图的方法,非常精细准确;慧葆则是观其大略,根据直觉大胆尝试,很快就画出大模样来,难得的是他愿意继续精细加工,用双线来创造上下编织的效果;嘉嘉则自发开始探索不同的点阵和规律。
第四天我先请孩子们来总结编织的规则,孩子们从一开始只能比划着说“从这里绕到那里”,到清晰地总结出来明确的规则:“沿着直线方向一直走到头,遇到最边上的点就直角拐弯,遇到角上的点就掉头。”我都未必能说得这么清楚呢!
了解了规则,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提升复杂度。从2×3的点阵,两个方向各增加一个点,变成3×4的,这些都是可以一笔画画下来的。
到第五天,我们尝试了一下2×4,3×6,还有4×6的点阵,惊讶地发现,一笔画没法画出来了,那么需要几根线才能完成呢?这和横竖方向上的点数有什么关系呢?先不公布结论,好玩的是这个探索的过程。
线画练习是一个很好的塑形和提升专注力的练习,这个过程让我们对自己的行动、语言和思维慢慢更有意识。如果说一二年级更多是通过身体感知空间的“运动感知阶段”,四五年级要将精确的运动感知逐渐转化到清晰的语言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训练的抓手。所以我在语文课上会请孩子们来朗读和复述,在线画和数学课上会请孩子们来讲解步骤和思路。
四年级孩子们做事和思考的个人风格开始呈现出来,相互之间也会有更多看到和彼此的学习。以发到群里的数学谜题为例,况嘉言的讲解特点是流程非常严谨清晰,先审题,讲清楚规则与题目的条件,然后一步步地推导,得出结果后,还会一丝不苟地验证。尤文山则能够直击要害,把关键的突破点讲得非常清晰。刘旭威在做完数字谜题后,又给大家出了一道新题,当我表示这道题我解不出来时,他会立马去对照数字谜题的规则,去检查自己的答案。淼淼首先发现了不符合规则设定的地方(不同字母代表了相同的数字),旭威很快就修正了自己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创造与交流的喜悦。
华德福教育认为数学是最接近精神科学(spiritual science)的学科,因为它代表了严谨、客观和和谐自洽的世界观,不像人类语言文字的音形义有很多是约定俗成的,数学上对不对,孩子自己就能验证,渐渐不依赖于老师的判定,这是理性萌芽和思维走向独立的重要铺垫,要让孩子们反复经验这样的自我确认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上纯粹理性的世界,或许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理想模型,却能引导孩子们的思维,去趋于尽善尽美。
在享受纯粹精神之光的同时,也要发展现实世界中的合作与担当。周五我们面向全校举办了问渠班的读书会,孩子们自愿认领了读书会的组织与筹备工作。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各项工作都能够在课下有序地推进,非常感谢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海报组(组长刘静川),邀请函组(组长梅语琪)、主持人组(组长郭亦萱)、点心组(组长戴孔然)、布展组(组长庄淼淼)和收拾整理组(组长李雨桐)。也要感谢背后默默支持的父母(共读书,或是一起准备美食),以及来现场参与的老师同学们!就像佘文老师在群里感谢说:“今天下午的读书好疗愈,有诗,有画,有读本,有歌声,还有水果和美食。满满的幸福。”
感谢孩子们带来的美好,成长自身就是美好。
梅语琪手写的读书会邀请函 摘自刘静川的读书笔记《野生的爱尔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