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的思想由于比较多,更有很多大师都讨论过这类话题,我就拿一些相对冷门,没太多人谈起的墨家开始讨论中国是否有哲学,我在前文《你为何认为中国没有哲学》阐述过一个观点,所谓哲学就是思辨,有独立思考的辩识,而且能让人形成系统认知的都可以叫哲学,哲一直都在,某个人在某个时期发现了哲,后人学而思辨,在创造哲,如此递进,那我们功利点,我们学哲学有什么用吗?其实真心没啥用,哲学这个东西,既不能吃饭,也不能增加收入,还很清贫,那我是不是就不用学了?这个我还没考虑清楚就不多说了。
韩非子《显学》 :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这句话来自于法家的韩非子,这个人的思想很有意思,我们后面再谈,他《显学》篇开篇就是这个观点,那么何为《显学》呢?就是比较流行的意思,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当时大行其道,所谓百家争鸣,最后也就那么几家被记载到史书,而突出的两家,观点也不同。在讲解《兼爱》上篇,我们先做好铺垫,为何会出现兼爱的观点:
儒家认为,“孝”为“仁”之本,人与人之间的爱,首先表现为血缘亲情之爱,然后,由近及远,“推爱”及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儒家之“仁爱”。从个人推及到家庭,在上升到国家,我们不能说孔子是错的,我们讲解周易有关《左传》里面的故事时,会发现很多有违人伦的事情,孔子看到当时国与国之间关系、人伦的怪相,总结了一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治国方法,也有其优越性。
儒家亲亲之爱——爱有差别等级:
从微观来看:就湖北的风俗而言,你外婆去世,外婆的弟弟也去世,一般两个家庭关系就此终结,你父母会告诉你,以后我们两家终于可以不用走动了!如释重负,本来看望老人家,作为子孙辈时很正常的,但是关系的纽带一旦断了以后,形同陌路只是时间的问题,更谈不上以后会有帮扶。
从宏观来谈:儒家社会,人与人相关联的基本原则是“三纲五常”,所谓“五常”(“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父子兄弟是天伦,君臣朋友是人伦,夫妇介于二伦之间”;所谓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正是籍着“三纲五常”道德伦理的维系,籍着血缘宗法的延展,才把“人——家——国”镶嵌在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之上。
所谓不破则不立,墨子看到这个“仁爱”的“错误”,提出自己“兼爱”观: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之志——看清病症——弄清根源——提供良方——成为圣人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往小了说父子、兄弟、君臣、盗贼皆自私自利,不管他人,往大了说就是国家,士大夫们只顾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哪里管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死活,战争不断,这都是不相爱造成的!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假如大家都相爱了,将心比心,把别人的身体当作自己的身体爱惜,别人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别人的国家就是自己国家,哪里还会存在不孝顺,哪里还会有盗贼,哪里还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家族之间也不会互相攻讦,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天下就治理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的人,需要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