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少年的你》,到发生不久的小女孩眼睛被强塞纸片事件,校园暴力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谁该为校园暴力负责?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老师和父母应该站出来为校园暴力负责!
1961年,美国心理学界班杜拉进行的“波波玩偶实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在实验中,班杜拉将儿童平均分为三组,每一组儿童都将分别处在一个满是玩具的房间十分钟。其中第一组儿童是对照组,剩下的两组是实验组,实验组的儿童所处的房间都有一位不与他们产生沟通的大人,第二组的大人会在角落里安静地玩一些游戏,第三组的大人则会疯狂殴打、辱骂一个充气玩具“波波玩偶”。
十分钟过后,儿童们将会被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些玩具,但是不允许儿童们玩,目的让儿童产生负面情绪。
然后,儿童们将分别依次被带进一个满是玩具的房间待上二十分钟,房间里有一些攻击性的玩具和非攻击性的玩具,当然也包括“波波玩偶”。
实验结果表现,第二组的儿童大多是玩一些正常的游戏,如同他们所目睹的大人一般。
而第三组儿童也模仿了他们所见的大人,用一些攻击性玩具疯狂攻击“波波玩偶”,与第二组截然不同。
很多生物在生下来时便会在母亲身边模仿母亲的行为,直到学会生存技能,能够自食其力为止。我们人类也是这样,在年幼时,模仿成年人是我们的本能。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老师和家长应该为校园暴力负责。
一个没有素质的家长,他的子女很难有着较高的素质,而低素质的老师往往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因为在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便是父母和老师。模仿父母和老师,成了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
经过调查发现,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在学校更容易表现出暴力倾向。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带,校园暴力发生的频率也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地带,这与老师的管理方式是离不开的,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老师使用体罚,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可能。
试想,作为孩子“榜样”的父母与老师都经常表现出暴力行为,那么,尚未明白是非的孩子恐怕很难不被带坏。在如今的时代,任何私人的暴力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父母与老师却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我能管你,你要听我的,所以说我可以打你。
这种思想不就是一种弱肉强食的思想吗?
在这种思想下成长的孩子面对着比他更加弱小的人时,无疑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更为可笑的是,很多父母和老师仍然相信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相信他们的多做所为是“为了孩子好”。但是那些夫妻吵架的又算什么呢?那些虐待儿童的幼儿园老师又算什么呢?这也算“为了孩子”“为了学生”?
希望以后不要有那种一边实行着暴力,一边口口声声说着“我是为你好”的“榜样”了。
身处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这显得尤为落后与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