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农村出生长大,小时候读的书,多半是爸爸的或他买给我们的,最快意的读书时间则是妈妈给的,因为只有妈妈能解放我烧火的任务。
父母太忙,我与妹妹合作做饭,那时候是用砖垒的灶,烧稻草或玉米或油菜籽的秸杆,要不停地往灶里添,它们都不经烧,基本要一个人固定守在那里。姐妹两个一起做饭,我老选烧火。因为可以坐着不动,添一把柴草,看一小会儿书。
这样烧火,常出问题:控干了米汤的米已经装到木甑子里,正需要大火蒸透的时候我加火不及时,被煮成夹生饭;或者饭已经熟了,我还继续加火,甑子脚的水快烧干;再或者,加多了秸秆,头就凑在灶门口低着看书,火舌一下喷出来,前额的头发被烧焦......。这当然免不了挨骂,可我还是开心地在满面尘灰烟火色中阅读。小学毕业之前,每个年度的中篇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选刊都是在烧火的过程中读完的,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民精神勃发、普遍崇尚文学。我现在还记得名称的小说有《雪落黄河静无声》《天凉好个秋》、《红高粱》、《早安,北京》等等。
3.jpg
记忆中那个时段最爽的阅读。是有一天爸爸从昆明给买了《小学生优秀作文》,全年共十二本。更破天荒的是,那天爸妈没再出门干农活,而去做饭了。我开心极了,座在大门外的石头上一口气看完十二本,还赶上吃爸妈做的饭菜,特别的可口。
后来,我在路南一中上学,有六年紧张而惬意的阅读时光,这个时期的阅读多与学习有关。
初中课程多,除了语数外史地生音体美,还有养猪学、电工技术、裁缝制衣...。这些课本基本上就是我的阅读材料。不知道今天的学生怎么想,反正我当时很高兴,它们要么很有趣要么很管用,大大拓展了一个农村女孩的眼界。我知道怎么做茶叶蛋、怎么腌腊肉,音乐考试时还能将简谱的《苏武牧羊》改写成五线谱...。这些都是单个家庭无法全部教会,却能让一个农村女孩多么自豪的知识呀!
4.jpg
高中时科目没那么多,但要读的更深入,自己掌握的时间也多了些,周末的时间都在阅读中度过。
那时候一中围墙旁的柏油路之外几乎全是稻田,现在水岸星城附近的巴江河两岸满眼葱绿,沿河有一条两米宽的机耕路(拖拉机可以走的夯土硬路),路左边铺着输油管道,路两侧都有高高的树,有侧柏有圆柏。周末我们常相约到校门口吃一碗米线。然后在稻花的清香中,穿过纵横的田埂。来河边的机耕路上读书。路宽人少,很适合慢慢走着看书。大约走一里路能读完一章历史,折回来再读一章。
冬天的早晨,看过半本书,坐在输油管上休息,看着河上的雾霭渐渐散去,太阳升起来,照在河边菜地上,菜地旁边灌木丛中紫色的粉色的牵牛花正在盛开,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河边有人在练声,唱着“百灵鸟从天空飞过... ...我爱你,中国......” 很美的男声,辽远、宽阔、干净、亮堂。每次想起高中时代,总是这样的一幅图景,清新温暖、向上向善、积极美好。
上大学所读的书,多跟历史和文艺相关,选择更自由,时间更充裕。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史学概论》。 那几年阅读时光过得闲适舒服,偶尔也为些芝麻小事心碎发愁,完全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工作后,可用的时间少了,承担的角色多了,涉及领域增加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方恨少!于是想着法挤时间看书, 养成了偶有闲暇必看书的习惯。这二十年是阅读最高效的时段,所读的书基本上涉及英语、诗词、管理、地矿、化工、机械。一盏台灯,一杯绿茶,可以阅读到深夜。我是个口舌不利、智商偏低、情商更低的人,步入社会二十年,是阅读的习惯让我业余的世界精彩而丰富,更重要的是,阅读让我的心智模式得到完善。
去前年开始,眼睛有些花了,这是阅读的巨大障碍。
不过,电子书的盛行大大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电饭煲可以做饭,洗衣机可以洗衣,我们有更多时间听书。于是我可以在散步时听、在做饭时听、在锻炼时听、在洗漱时听。这大大解放了双手和眼睛,并多挤出了一些时间。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使我们选择阅读材料的范围更广。在网易公开课与慕课这类的平台,可以看遍全世界顶级大学的公开课程,覆盖一切领域和科目,有高等数学、哲学美学、美食美景,还有中学程度能接受的K12,Crash course (速成课)等等;通过TED,我们可以接触各种大咖大神的思想与眼界;百度、知乎、有道词典、维基百科等,为我们提供各种词条,这些解释都图文具备、形象生动。
时代的进步,让你我的生活和当下的阅读大为改观。远非当年坐在灶门口添柴火的小女孩所能想象。但阅读,永远是照亮我们心灵和眼眸的火光,只要心存对世界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就能借助阅读的光,照亮心灵,快乐自己,增加才干。感谢阅读,让四十多年的时光,美好而愉悦。
5.jpg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致谢创作者及分享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