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长不要过于焦虑,育孩子以生命。昨晚小男孩吃吃玩玩,很久,又听书才算是进入睡觉的模式,从小到大形成的习惯妈妈不睡他不睡。今晚带领他接近自己的生物钟。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语言里,最糟糕的是语言,最被滥用的也是语言。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遇到朋友也是抱怨孩子在家不看书,搞得家长很难受,不焦虑,把孩子的事情交给他自己,我们悄悄成长,这样他过来的时候才可以有质量的亲子生活。我看过一部电影,父亲和即将成年的儿子聊两性关系,言谈中流露出父亲角色的自由。
今天他应该没有读书,看了几集《字从遇见你》,渐增兴趣。
晚上骑行撞上石头从车子上摔下来,骑的很慢,虽然脚趾受伤但并无大碍。因车子也出了毛病,一起推着前行,看到了很大的蚂蚱和类似老鼠的东东,很兴奋,引导他围绕这个“兴奋”用细节展开,树叶都静止了,不敢大声说话,蚂蚱像中指一样大,翅膀很轻盈飞到树梢那么高,……我感觉这比暑假班里的作文课效果好多了。
2.
想起来今天早上的一节英语阅读设计课。针对学情,点滴帮助。孩子总是混绕六个疑问词,借助于相关句子重新建构理解。再利用新知从这六个方面理解短文。短文内容是小男孩G和父母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省钱是生活必备。好朋友J过生日,用一元钱买了一个带有字母J的茶杯。在20个礼物中,深得好朋友的喜欢,但当J
一元的标签时,立即变得很不开心。问题来了:你喜欢本文主人公G吗?“不喜欢,甚至很讨厌,为朋友买这么便宜的礼物。”继续引导他回到文章细节:poor、save,孩子立即改变了态度,甚至因为主人公的真实而希望拥有这样的朋友。这篇短文首先震撼的是我。我和一起学习的孩子产生一样的波折情感,真诚方能感人。
3.
骑行到公园看公众电影。公共的地方是孩子学习的最好场所,一家三口占用5张椅子,孩子不懂事,一个杯子是让自己的茶杯占用的,非常的理直气壮。我以不让孩子生气为由拒绝了他妈妈要把凳子让出来的争吵,但一会又过来了老者,孩子依旧不给,妈妈一声不吭,老人说了小孩子不懂礼节的话(其实是说给身边的妈妈的),没有想到妈妈很厉害的要和老者争吵。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吧,不必太多的争执。大屏幕上播放的是佛祖与唐僧四人的对话,八戒觉得净坛大师对于他来说不公平,佛祖的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要是我看到这样的孩子,内心对他几百个讨厌,佛祖是怎么笑着说的呢:“你是食肠最大之人,净坛大师岂不是一份美差,”把八戒说的那个是心花怒放。佛是大爱啊!
我应该怎么和那个小男孩说话他才会愿意把多余的凳子让出来呢?想起了同事把家校群命名为“优秀家长群”,把上传朗诵视频的要求转化为闭眼背诵,这样人人都露出了相,而其他班的更多的是没有人相的朗读视频。
4.
温柔与坚定结合。不想去练字和对一件事的善始善终不在一个层次,试着把一件事做好是一种能力。经过一下午的斗争,她还是选择明天去练字,下午回来可以向她讨教了。
网友评论